|
摘要:中医占代的经筋学理论,已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统一方面,初步构成占代经筋疗法模式,但比较简单。民间经筋疗法是在经筋学说的指导下,在民间“捉筋”的基础上,总结出100多个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起效迅速的经筋穴位。关键词:经筋疗法;经筋穴位;疗效1经筋理论 经筋学它包含经筋组织结构体系形态学论述、生理功能、病因病理、临床证侯、检查诊断手段、治疗法则及施治疗法等。古代的经筋学理论,已将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统一,初步构成古代经筋疗法模式,但比较简单。例如,古人对十二经筋循行图上,缺乏固定治疗穴位描述记载,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基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经筋病主要由外界环境和机体致病因素作用,导致人体经肉系统发生病变。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发生“淤积”之症,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机体自身动态活动中的动静力学因素,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度量及方向性等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过生理负荷的活动,皆可致肌筋损伤。2经筋疗法 本文所指民间经筋疗法是笔者在经筋学说的指导下,在总结民间“捉筋”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其手法在确定病位病性的基础上,以调整人体上下左右阴阳平衡,通过舒理经筋而达到治疗目的。通常采用手指触诊法,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作为探查工具,对检查部位作各种手法探查,结合“常与异”感觉的对比和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治疗时,针对相应的经筋穴位,“以灶为腧”,先用揉、按等手法放松局部,再施以弹拨,提弹为主的手法。而其中提弹法(又称弹筋法,民间称“捉筋”)为庄氏的特色手法:以拇指和食指或食、中指指腹相对紧捏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然后迅速让肌肉或肌腱从指腹间滑脱,使其弹回,此手法力点准确,刺激强烈,治疗作用显著。同时再配合中药泡手、脚、头,内服保健茶以达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该法总结出100多个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起效迅速的经筋穴位。现将全身主要经筋区及穴位作一简单介绍,由于按十二经筋分布定位过于庞杂,本文将以现代解剖为主定位,以便于描述理解及临床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