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8 08:47 编辑
【摘要]黄敬伟为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首批20位民族医药名老专家之一,其对《内经》经筋理论的挖掘发挥与经筋疗法的探索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简要介绍了黄老基于中医经筋理论与临床经验创制的经筋三联疗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阐述经筋三联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应用前景、操作手法与禁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从一个侧面对黄老经筋疗法技术经验进行总结与展示。 【关键词】名老专家:黄敬伟:经筋疗法:肌筋膜炎:经验总结 少数民族医学与汉医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传统医学传入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优势,其中一些专家掌握的民族特色医技医法更显独特。2007年始,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20位民族医药名老专家,对他们掌握的特色医技医术进行整理传承研究,其中包括国医大师藏医专家强巴赤列、壮族专家黄敬伟等对传统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黄敬伟于1932年生于广西凭祥,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先后任职于广西南宁地区医院、广西宁明县中医院、广东茂名市奇难杂症医院、北京民族医院,从事中医经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数十载。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全面研究经筋理论,于1996年出版的《经筋疗法》成为中医近代史上最早的经筋专著之一,书中全面论述了经筋疾病病因、病机、症状、分类、诊疗原则、治法等内容,对经筋理论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系统建立了经筋理论体系,是经筋理论的当代奠基之作。在各种经筋疗法流派中,黄敬伟的经筋疗法最早形成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临床验效报道较多。黄老常年在临床一线工作,其总结创立的“经筋三联、五联疗法”,对众多经筋相关疑难病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间盘脱出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脑瘫及肢体畸形等临床疗效显著,善愈顽痼,被患者誉为“施筋之王”。其常年在国内外开办经筋学习班,开展出国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了众多海内外经筋人才,目前全国开展经筋临床研究的人员,多是其学生或再传弟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民族医药关键技术示范性研究”项目中将黄敬伟列入国家首批民族医名老专家并立专项对其经筋疗法开展学术传承研究和临床推广示范。本文简要介绍了黄老基于中医经筋理论与临床经验创制的经筋三联疗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阐述经筋三联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应用前景、操作手法与禁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从一个侧面对黄老经筋疗法技术经验进行总结与展示。 一、肌筋膜炎疾病概况 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健、键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为浅表的肌肉和筋膜因为劳损、风寒等造成的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相应区域痛、紧、胀等不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且不是自愈性疾病。肌筋膜炎是引起农村、乡镇中青年劳动力颈肩腰背痛最常见的病因,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 从祖国传统医学角度,本病属“经筋病”、“痹证”、“经筋痹痛”范畴,多因外伤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困于肌筋脉络而发病,不通则痛,表现为颈肩部、腰背、及其他部位顽固性反复不愈的酸胀疼痛。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优势明显。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中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它如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 中医学认为其多是由于外伤治疗不当,慢性劳损或外感风寒潮湿等原因而引起颈、肩、背部僵硬、发板、酸痛为主的经筋痹痛。引起肌筋膜劳损的原因较多,常见的原因有长期从事屈颈、腰部持力或弯腰活动工作,以及长期的姿势不良等,都可引起颈肩腰背肌肉筋膜劳损,或筋膜松弛,或有慢性的撕裂伤,或有瘀血凝滞以致经筋痹痛难愈。亦有平素体虚,肾气虚弱,外感风寒湿邪,留滞肌肉筋脉,以致筋膜不和,肌肉拘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障碍而致慢性经筋痹痛。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弥漫性钝痛,尤以颈、肩、背、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 现代医学常依据不同发病部位将较常见的肌筋膜炎分为以下几种: 1)肩背肌筋膜炎是发生于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因有肩背和颈部症状,易与颈椎病相混淆。 主要症状:颈、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如山,颈部活动不灵和肩臂酸困及麻木等;阴雨、潮湿、风寒、劳累、扭伤等可使症状加重;患处肌肉发僵、压之酸痛或触及索状物,揉压患处感到舒适或症状减轻。 2)腰肌筋膜炎急性期患者腰部疼痛剧烈,有烧灼感,腰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局部压痛较显著(多在病变肌肉的起止点处),有的病人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急性发作后,少数患者可获得症状完全消退,多数会遗留疼痛,或相隔数月、数年以后再次发作。 慢性病例表现为腰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常在天气变化时(如阴雨天)、夜间、或潮湿地域时疼痛加重,每天晨起腰部酸痛加重,稍加活动可缓解,劳累后又加重。腰部压痛广泛,多无局限性压痛,腰功能活动可正常,但活动时腰部酸痛明显。 3)颈背肌筋膜炎又称颈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颈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临床观察认为与轻微外伤、劳累及受寒等有关。 主要症状:颈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颈背部活动受限。 4)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动),连续走上几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另外,鞋跟太硬造成对足跟的压迫,也能引起足底筋膜炎;经常穿高跟鞋也会加重足底的损伤。 主要症状:足底筋膜炎多是单脚发病,除了足跟疼痛外,另有10%的患者感到足弓或前足疼痛。患者最痛苦的是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当脚刚接触地面、准备站起来的一瞬间,疼痛非常剧烈,简直可以说是痛彻心肺。(这是由于足底肌腱一整夜没有机会得到伸展,在下床起身时受到突然牵扯,所以马上就痛到极点。) 中医学则主要根据病因结合部位对经筋痹证分类。包括风寒湿热痹证、血瘀型痹证和十二经筋痹证等。 本病的诊断手段西医、中医比较一致,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物理检查体征,排除其它原因后即可确诊。对于本病的治疗,基层群众常依赖长期服用布洛芬等消炎镇痛类甚至皮质激素类西药治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治疗效果也较为局限。各种中医理疗按摩疗法效果较好,且多无毒副作用,但其临床操作有待规范,有的方法本身也存在中医理论依据薄弱的时弊,这些因素决定其难以在基层医疗单位大范围推广实用。 二、经筋疗法介绍与技术特点、基层推广应用前景 经筋三联疗法为北京民族医院经筋科主任黄敬伟教授(壮族,己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首批20位名老民族医专家之一)在深入挖掘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经筋篇》等经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40余年临床实践和不断摸索整理出的一套规范化的特色疗法。其法坚持以中医经典为理论依据,吸收融入各派中医经筋病治疗所长,结合现代病理解剖学和疼痛治疗学知识,技术特点鲜明,尤其在肌筋膜炎等经筋痹痛症的治疗上效果显著,与一般单纯针刺、手法以及理疗等方法相比较优势明显,长期随访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其在肌筋膜炎的治疗上贯彻中医理论中经筋痹证“以灶为腧”的诊疗原则,依据“经筋辨证”,以“掌功手”、“肘臂法”进行“筋结点”手式查灶定位,以针、推、罐三器结合,手法理筋、毫针刺、火罐灵活并用,达到“多维解锁、综合消灶”之治疗目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对器械等开展条件要求低,经过专业培训相对较易掌握,其技术尤其适宜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普及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