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8 08:42 编辑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 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在经筋病中,主证多为痛证,其次为转筋。如足太阳经筋病小趾支,跟肿痛;足阳明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经筋病又称伤筋病证。指在外界致病因素及内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为筋肉的急慢性损伤症状及体征,如疼痛、拘挛、强急、转筋、痿软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为经筋病,如风湿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关节炎、面肌痉挛、偏瘫、肌腱炎、腱鞘炎、腱鞘囊肿、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损伤、髌腱末端病、跟腱炎、扭挫伤等。 2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指的是以《灵枢经筋》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理论为基础,应用经筋手法、经筋刺法、火罐疗法及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的药物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选穴遵循“以痛为腧”原则。《灵枢经筋》谓: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 “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脯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现代将“输”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或压痛点。“以痛为腧”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其取穴大多偏于局部或就近取穴。由于疼痛既可由局部病变引起,又可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受累引起的放射痛,亦可是内脏病变引起的牵涉痛,故临床上压痛点往往难以反应病灶所在,因此黄氏提出“以灶为腧”的观点,以寻找治疗的客观指征和确定治疗的穴位。 3 经筋疗法 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等有较好的疗效。刘氏“以灶为腧”治疗肩周炎,循筋取穴,治疗组痊愈率65%,明显高出对照组(P<0.01)。侯氏用锋钩针针刺阿是穴,针刺后拔火罐治疗肩周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3.7%,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梁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发现,经筋疗法(理筋手法+针刺调筋+循筋拔罐)与单纯针刺相比较,在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上都优于后者。胡氏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经筋手法结合牵引、药枕,达到纠正关节错位、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谭氏以经筋刺法配合经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痉挛,发现可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从而缓解痉挛。赵氏以《内经》经筋理论为基础,集经络与手法为一体治疗腰腿疼痛,发现病程越短,治疗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韦氏采用经筋疗法对“筋结点”进行“松筋解结”、“固灶行针”、拔罐等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韦氏应用经筋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较常规针刺有显著性差异。甘氏在治疗“腰腹腿三联征”中,运用理筋手法、固灶行针、循筋拔罐等手段,对腰点、梨状肌点、腹股沟点及“腹缓筋”点施行多维性的联合治疗,总有效率97. 8%。韦氏对网球肘患者施行理筋手法、固灶行针、循筋拔罐的方法,与传统温针灸疗法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 05)。张氏应用经筋理论查灶,松解筋结,疏经通络,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洪氏应用经筋疗法治疗肋端综合征总有效率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