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确诊患者随机均分为浮针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各64例,浮针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治疗,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治疗。两组均日1次,5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浮针治疗组治愈率为62. 5%,有效率为95.3%,电针治疗组治愈率为28. 1 %,有效率为78. 1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之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四之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拟定。①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②肘关节外侧疼痛,尤其在前臂旋前背伸、提、拉、推、握拳时疼痛更明显,疼痛沿伸腕肌向下放射,严重时不能持物。③肌肉触痛点(阿是穴)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到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伴有特征性的远处牵掣痛。④伸肌腿牵拉试验(Mills试验)阳性。1. 3治疗方法1. 3. 1浮针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位,在患侧肱骨外上髁局部找准压痛点及距痛点周围6一8cm处确定进针点,并做一记号,医者手指及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采用研制的一次性浮针针具,与皮肤呈15°一25°快速刺入皮下,提起针尖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痛点方向推进平刺,深度为25一35 mm之间,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摇摆针体使针在皮下作左右各15°扇形平扫运动(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医者手感松软易进,患者应无酸、胀、痛感),当痛点消失或疼痛明显减轻时,抽出针具,消毒干面球按压针孔片刻后用医用胶布贴附固定。每天1次,5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3疗程后统计疗效。1.3.2电针治疗组 取穴:患侧曲池、手三里、外关、阿是穴(在肱骨外上髁部寻找压痛点,以最敏感位置作为阿是穴)。方法:患者仰卧位,将患肘屈于胸前,在最痛点(阿是穴)及患侧手三里、曲池、外关穴上皮肤常规消毒,使用0. 25 mm x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垂直于穴位皮肤表而快速刺入所选取的穴位,行提插捻转法,平补平泻,得气后加G6805一Ⅱ型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150次/min,强度以患者感受适宜为度,留针20 min。每天1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3疗程后统计疗效。1. 4疗效判定 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评定及《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和功能评定标准》制定疗效标准。以下3项为观察指标:①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分为4个等级,即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分别计30分、20分、10分、0分。②肘关节活动度(内旋、外旋):肘部活动度分屈、伸、旋转(内旋+外旋)。屈伸达136°以上计22分,121°一135°计18分,91°-120°计15分,61°一90°计10分,31°一60°计5分,16°一30°计3分,15°以下计0分。旋转达151°以上计8分,121°-150°计6分,91°一120°计4分,31°一90°计2分,30°以下计0分。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包括梳头、洗脸、刷牙、解扣、系皮带、提物、拧毛巾、穿衣等8项,每个动作完成情况分5级:不能完成为0分,帮助下完成为1分,部分完成为2分,完成时间延长为3分,正常完成为4分。满分为32分,分数越低,病情越重。1. 5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尼莫地平法,即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治愈:疗效指数≥75 %;显效:疗效指数74%一50%;有效:疗效指数49%一25 %;无效:疗效指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