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9-30 16:37 编辑
摘要:笔者临床使用穴位微创埋线疗法共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1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治疗3个疗程共计治愈83例,显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2%。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穴位微创埋线疗法疗效显著,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埋线疗法消化性溃疡 穴位 笔者临床使用穴位微创埋线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截止2010年3月先后运用该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1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接受穴位微创埋线疗法的118例患者中,男71例,女4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7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7个月;其中胃溃疡6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0例,幽门管溃疡16例;良性溃疡111例,恶性溃疡7例。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较典型的节律性上腹疼痛,腹胀,嗳气泛酸,纳差等症状,在接受治疗前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溃疡,同时所有病例均在胃镜下取相应部位组织做病理活检区分良、恶性溃疡。本组观察的7例恶性溃疡患者均要求接受穴位微创埋线疗法,拒绝行手术、化疗等治疗。其他在治疗前确诊为恶性溃疡并采取手术等治疗措施者不在本组观察之中。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敏感穴位。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于上腹部及背部的任、督脉、足阳明、足太阴等经的有关俞募穴及特定穴,往往有明显的压痛和条索状结节反应。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阳明经之不容、承满、梁门、太乙、足三里、梁丘;足太阴经之地机、阴陵泉、公孙;足少阴经之幽门、通谷、阴郗;足太阳之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膈俞;足少阳之日月、阳陵泉;督脉之神道、灵台、至阳;任脉之膻中、巨阙、鸠尾、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奇穴之溃疡点(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4.5寸,以按压酸胀明显处是穴);手阳明经之合谷;手厥阴经之内关、间使;足厥阴经之太冲。配穴:胃痛甚加梁丘;脘胀、腹满、纳差加中脘;反酸明显加太冲;便秘加支沟;乏力加气海;恶心加内关;疼痛牵引及胁肋加太冲;伴饮邪(胃部有振水声)加三焦俞;胃痛喜温喜按加命门;伴上腹灼热疼痛、口臭加内庭;腹痛拒按,痛如针刺,便黑,舌边有瘀点者加膈俞。 2.2 操作 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通过按诊选出腹、背及下肢反应最敏感的穴位各1~2个。埋线材料选用PGLA医用可吸收缝线。对腹、背部穴位尽可能采用透穴穿线法,埋入PGLA医用可吸收缝线2~3cm。选取欲透之两穴,在一穴上方做局部皮下麻醉,用左手提起两穴之间的皮肤,右手拿持带可吸收缝线的专用一次性使用埋线针,从一侧局麻皮丘处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注意要避开血管,到达另一侧穴位下方,通过针芯将可吸收缝线送入皮下组织,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可吸收缝线与皮下组织充分结合,敷盖无菌纱布3~5天。督脉穴位用横穿法:按上法将带有可吸收缝线的专用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沿脊柱正中两侧横穿背上韧带,使其有强烈酸胀感,留置可吸收缝线2cm。四肢穴位用注线法:将带有可吸收缝线的专用一次性使用埋线针从所选穴位处注入2cm于穴内皮下组织。每20天治疗1次,一般治疗2~3次即愈,最多治疗5次。在接受本疗法治疗过程中,建议停服其他治疗胃病的中、西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上腹节律性疼痛症状消失,无嗳气、泛酸等症状,胃镜复查局部疤痕组织产生,溃疡面愈合,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溃疡面明显缩小、变浅,覆苔变薄或局部有部分疤痕组织产生;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溃疡面大小、深浅、覆苔无明显变化。尚未发现有对PGLA医用可吸收缝线过敏的病例发生。 3.2 治疗效果 以连续接受治疗3次为标准。共计治愈83例,显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2%。经临床治疗观察,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部分患者腹痛症状当即缓解,多数患者于治疗后3~7天内腹胀、泛酸等主要症状缓解。由于本疗法有一定痛苦,部分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但欲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巩固疗效,必须鼓励患者按疗程规律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