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9-30 16:48 编辑
摘 要:眼针是已故国家级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倡导的一种微针疗法,受到针灸界广泛好评。针刺眼睛所分五脏六腑和三焦的穴区,可快速调节脏腑功能,再根据证型配合体针,以达到平肝熄风、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化痰祛湿以止眩。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病情有轻有重,病位在清窍,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治疗眩晕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治疗63例,分四型,以眼针为主,配合体针,总有效率95. 2%。 关 键词:眩晕; 眼针; 针灸疗法 眼针疗法系已故国家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于1974年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创立以来受到针灸界的广泛好评,且治疗范围广泛。王鹏琴教授乃彭老之亲传弟子,工作20多年来,熟读精典,博采众长,精研眼针之治疗。笔者有幸拜王鹏琴教授为师并随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为确定眼针治疗眩晕疗效,笔者对医院针灸科124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本组病例均以眩晕为主症,并符合以下临床诊断标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突然晕倒,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汗出。124名患者中,男79名,女45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6岁,平均55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7天,平均1.4年。并随即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即体针组),眼针组63例,对照组61例。其中,脑动脉硬化症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4例,颈椎病20例,高血压病17例,低血压6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阳上亢47例,气血亏虚34例,肾阴不足12例,痰湿中阻31例。 辨证分型肝阳上亢型:肝阳上亢,上冒巅顶,则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气血亏虚型: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则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细弱。 痰湿中阻型:痰湿中阻,上扰清阳,则见眩晕,头重如裹,伴有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肾阴不足型:肝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脑髓失养,则见头晕,目花耳鸣,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腰膝酸软,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细弦或细数。 2治疗方法 眼针组以眼针治疗为主,根据证型配合体针;对照组全部应用体针治疗。 眼针组 ①取穴:肝阳上亢型:主穴:上焦穴;眼针配穴:肝区、肾区;体针配穴:行间、太阳、印堂。气血亏虚型:主穴:上焦穴;眼针配穴:肝区穴、心区穴、脾区穴;体针配穴:心腧、脾腧、足三里。肾阴不足型:主穴:上焦穴;眼针配穴:肝区穴、肾区穴;体针配穴:太溪、三阴交、肾腧。痰湿中阻型:主穴:上焦穴;眼针配穴:肝区穴、脾区穴、中焦穴;体针配穴:丰隆、足三里、三阴交。②操作:眶外横刺:在眶内缘上5mm内,从穴区的一侧进针斜向另一侧,刺入3~5分,通过真皮到达皮下,不要穿越穴区范围,留针10min,日1次。眶内直刺: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将眼球轻轻推向上方,右手持针紧靠眶缘的穴位直刺5分,不提插,不捻转,留针10min,日1次,出针后紧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对照组 ①取穴:主穴取百会、印堂、风池、太阳、合谷。肝阳上亢型配行间、太冲、太溪、内关;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气海、肝腧、脾腧、胃腧;肾阴不足型配足三里、肝腧、肾腧、太溪、三阴交;痰湿中阻型配头维、中脘、丰隆、足三里、三阴交。②操作:采用0. 35mm×25~40mm不锈钢毫针,穴位消毒,以挟持、指切法进针,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20~30min。 3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呕吐消除,精神转佳,饮食,睡眠正常;显效: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呕吐消除,精神明显改善,饮食,睡眠正常;好转:眩晕症状改善,呕吐消除,精神好转,饮食,睡眠尚可;无效:治疗中断或者经治疗诸症均无改善。 眼针组 本组63例,痊愈38例,显效16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2%。 对照组 本组61例,痊愈37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 4%。 4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历代医籍对眩晕的论述也颇多。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 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枢 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期,朱丹溪《丹溪心法 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 眩晕》篇中指出:“眩运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医学正传 眩晕》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眩晕的病情有轻有重,而且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然归纳起来其病位在清窍,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证形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并见。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