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10 15:36 编辑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将腕踝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并观察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0 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按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疗程为 14 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 3. 0%,对照组为 73. 3%,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偏瘫 腕踝针 缺血性中风即为广义的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通常将分为脑梗塞、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其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率为 50% ~ 70% 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笔者自 2010 年 4 月~2011 年 8 月运用腕踝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30 例,临床疗效较理想,现将其整理如下。 1 临床疗效 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全部病例均源于 2010 年 4 月至 2011 年 8 月医院针灸科病房、脑病科病房及针灸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腕踝针结合电针) 和对照组 ( 电针) ,每组30 例。其中治疗组: 男性 16 例,女性 14 例; 年龄最大为 80 岁,最小 41 岁; 病程最长为 89 天,最短为 14 天; 首次发病 16 例,第二次发病 14 例。对照组: 男性 17 例,女性 13 例; 年龄最大为 75 岁,最小为 45 岁; 病程最长为 84 天,最短 16 天; 首次发病17 例,第二次发病 13 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发病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P>0. 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 (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4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 3 纳入标准 ( 1) 年龄 40 至 80 岁; ( 2) 符合上述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关于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 ( 3)符合上述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4) 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偏瘫; (5) 发病 2 周 ~ 3月的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 6) 中风次数≤2次; ( 7) 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 (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 2) 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 ( 3) 出血性脑血管病; ( 4) 既往有其它神经肌肉疾病或损伤,影响肢体功能障碍; ( 5)中风次数≥3 次者; ( 6) 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血管病; ( 7) 精神病患者; ( 8)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9) 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 10) 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的常规取穴: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 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针灸针,按照标准取穴法取穴,单手快速进针,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加电针仪 ( G6805 ~ 1 型电针仪) ,疏密波 3Hz,每次留针 30min,隔日 1 次,14次为 1 疗程。 2. 2 治疗组腕踝针取穴: 上 2、上 4、上 5、下 4、下 6。取穴标准: 上 2: 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上 4: 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上 5: 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穴的部位。下 4: 约在外踝高点上三横指,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下 6: 约在外踝高点上三横指,靠跟腱外缘。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针灸针,用三指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 30°角,用拇指轻捻针柄,使针尖快速通过皮肤。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的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一般为 3. 5c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留针30min,隔日 1 次,14 次为 1 疗程。电针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 1 评价 指 标 采 用改 良 的 Barthel 指 数 评 分( MBI),计量表包括 10 项指标,总积分由 0 至100 分。包括: 进食,床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 0、5、10、15 四个等级,总分为 100 分。通过该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NDS) 1995 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包括强烈局部刺激、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 8 个方面。 3. 2 疗效评价标准 疗前评分与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 (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 。基本恢复: ≥81% ; 显著进步: ≥56% ,<81% ; 进步: ≥36% , < 56% ; 稍进步: ≥11% , <35% ; 无变化: < 11% ; 恶化 ( 包括死亡) : 负值。日常生活能力 (ADL)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表。按其依赖程度分为: 100 分独立; 75 ~95 分轻度依赖; 50 ~70 分中度依赖; 25 ~45 分重度依赖; 0 ~ 20 分完全依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NDS) 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 100% ,病残程度为 0 级;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90%,病残程度为 1 ~3 级;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 ~ 45%;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 左右; 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 以上; 死亡。 3. 3 统计 学 处 理 本 研 究 数 据 运 用 统 计 软 件SPSS11. 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为等级资料用 Ridit 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