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11 15:44 编辑
关键词:外治法;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是外治法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自1960年以来,各种相关报道甚多,仅笔者所收集的资料就有近500余篇,且有温木生、陈德林、马玉泉、黄鼎坚等老师的相关著作4本,由此可示其实用、有效。今就其相关文献简作概述,以佐证其在外治法中的地位。 1 操作方法 ①穿刺针埋线法:用腰穿针(针芯尖磨平),或一大一小针头代替,或用注射针头内套26号或28号适当长度毫针作针芯(针尖剪平),刺入穴位内并上下提插得气,拔套管推针芯,将羊肠线植入穴位深处,检查肠线段无外露,针孔无出血,包扎3 d~5 d。②弯三角缝合针埋线法:在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cm左右作局麻致0.3cm~0.5 cm皮丘,将穿有羊肠线的三角缝合针从一个皮丘进至另一个皮丘出针,如邻近可透几个穴,来回牵拉增强针感后,剪断羊肠线并埋入皮下,包扎5 d~7 d。③特制医用钩针埋线(线呈发夹式)法:用坚韧金属长约12 cm~15 cm,针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将羊肠线挂在缺口上随针刺入穴位。④切口埋线法:穴位局麻,手术刀尖顺经络纵行切开皮肤0.5 cm~1 cm,用止血钳作钝性分离组织并按摩,将羊肠线垂直置入穴位切口深部,如皮肤张力大,可用丝线缝合一针,7 d后拆线,张力不大则不缝合,无菌包扎即可。⑤切口羊肠线结扎疗法: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 cm~2.5 cm局麻致0.3 cm~0.5 cm皮丘,一侧用手术刀尖切开0.3 cm~0.5 cm,用弯止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行按摩弹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从出口进针,于第一针浅层至切口出针,将两线头适当拉紧并打结,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包扎5 d~7 d。 2 临床应用 2 .1 内科疾病 各种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肠炎、胆石症、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病、低血压、肾炎、癫痫病、精神分裂症、中风后遗症等治疗效果理想。 2.2 外科疾病 主要集中在肛肠科,其对脱肛、肛裂、痔疮的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为主,操作简便、痛苦小、病程短、经济实惠、广大患者乐于接受。 2.3 妇科疾病 其对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等效果最好,其疗效优于常规妇科治疗,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肾俞、足三里等。 2.4 儿科疾病 小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等均为疑难重症,其治疗时间较长,有些方法患儿难以长时间接受,如中药较苦,针灸较痛,而穴位埋线的长效针感效应则可弥补之。另外,对小儿遗尿症、长期营养不良等亦收良效。 2.5 银屑病、白癜风 属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皮肤病,因其病因病机尚不甚清楚,故其临床疗效一般较差,复发率较高,有时甚至出现病情无法控制的现象。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在有效率和复发时间上均较其他疗法有明显进步。笔者曾于《中医外治杂志》作埋线疗法对皮肤科疾患的研究概述。 2.6 颈肩腰腿痛 骨伤科诸疾患中较为难缠的一类综合征,近年来尤为多见,其短期预后的反复发作令医者头痛。根据无菌性炎症学说,穴位埋线疗法的组织效应等多种复合效应对这类疾病的远期疗效较明显,值得推广。 2.7 另外,本法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白内障等耳鼻喉科疾患亦有较理想的效果。 3 机理探讨 3.1 复合刺激作用 陆健认为线犹如针,线的粗细长短决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时间的长短,这与针刺进针、留针、行针、起针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相似;羊肠线埋入机体后,逐渐液化、吸收的过程为异体蛋白刺激,类似组织疗法,有增强免疫功能的效应;埋线前的局麻既可达到无痛操作,亦起到穴位封闭的速效作用;埋线时针眼处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于皮下,又增加了穴位的刺激量,进一步激发经气,辅助羊肠线发挥长效作用。温木生则更明确提出,埋线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法,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 3.2 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 羊肠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后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