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13 15:10 编辑
董氏奇穴之动气针法是董氏奇穴针灸学之特点之一,其不拘于补泻,对各种病症主要采用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关键在于让患处“活动”。笔者从医数年,对其“活动”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及灵活运用,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835例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男357例,女47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12年。其中急性扭挫伤224例;慢性损伤76例;牙痛、三叉神经痛54例;落枕42例;颈椎、腰椎病264例;胃痛、呢逆42例;神经血管性头痛、失眠71例;其他病例62例。 2治疗方法 2.1取穴 所有病例根据不同的病情,均取健侧肘膝关节以下1个或2个穴(取2穴即为董氏奇穴之倒马针法):内关、后溪、灵骨(在手背第1掌骨与第2掌骨接合处)、大白(在手背,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1掌骨与第2掌骨中间之凹处)、曲池、侧三里(足三里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侧三里穴直下2寸)、肾关(阴陵泉穴直下1.5寸)、四花中穴(足三里穴直下4.5寸)、三阴交等。 2.2方法 各穴均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1)自身运动:让患者自己活动身体及各个关节。①活动身体各个关节如颈、腰、四肢等。针刺得气后边捻针边嘱患者活动病患部位,适用于颈、腰、四肢等的疾病,如落枕取健侧后溪,针刺后嘱患者由小范围逐渐到大范围活动颈部。②咬牙或动腭。此法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患者,针刺得气后边捻针边嘱患者咬动痛牙或动腭等活动下颌关节。③咳嗽、深呼吸。此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扭伤、胸胁挫伤、胃痛、呢逆等,针刺得气后边捻针边嘱患者用力深咳,然后做深呼吸。④休息、睡觉。此法适用于神经血管性头痛和失眠患者,针刺得气后令患者闭目休息或睡觉(此为运动的特殊方式)。 (2)推拿:是针刺得气后医生再对患者病变部位给予推拿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颈项强痛、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侧副韧带损伤等关节疼痛之较重的患者。 (3)电针、TDP、中频脉冲治疗等:此方法是针刺取穴得气后,留针的同时再对患者病变部位给予电针、TDP、中频脉冲等治疗,适用于不安腿综合征、侧副韧带损伤、关节疼痛等疾病。 以上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可综合应用,如对督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水沟、后溪,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先用力深咳、深呼吸,然后向各个方向活动腰部。 留针45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在留针期间患者继续进行“活动”,每日1次,根据不同的病情决定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拟订。特效:针刺后各种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取针后无反复;显效:针刺后各种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还有轻微不适;好转:针刺后各种症状、体征有一定的缓解,取针后有一定的反复,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针刺前后症状、体征几乎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特效137例,占16.4%;显效456例,占54.6%;好转230例,占27.6%;无效12例,占1.4%。总有效率98.6%。 4典型病例 王某,女,60岁,2003年8月7日初诊。病史:患者站在窗台上晒衣服时不慎左脚踩空,致右膝扭伤,2小时后右膝肿痛不能活动,由其子架人科室,痛苦面容,右腿呈保护性强直体位,侧向试验(十),舌红、苔薄,脉滑。诊断为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当即给予委中刺血,针刺左曲池穴,令其活动患膝,患者即感疼痛大减,活动基本正常,留针2小时。取针后自己走回家。嘱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当晚诉疼痛有所加重,但能忍受。复诊时见肿胀有所减轻,乃针曲池、阴陵泉、血海配以电针、TDP照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1疗程治疗,右膝痛消失,行动正常。随访至今,无任何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