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7|回复: 1

穴位埋线治疗不同证型的肥胖症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0-17 16: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18 08:55 编辑

[ ] 目的:观察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此疗法对何种证型疗效最佳。方法:137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阻组(30)、胃热湿阻组(30)、肝郁气滞组(27)、脾肾两虚组(26)、阴虚内热组(24),均予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取梁门、中脘、天枢、气海、丰隆,配穴随证取穴,1周治疗1,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三围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5组患者体重、BMI、腰围、髋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肝郁气滞、脾肾两虚和阴虚内热5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3%48.2%69.2%41.7%5组疗效从高到低顺次为胃热湿阻组、脾虚湿阻组、脾肾两虚组、肝郁气滞组和阴虚内热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疗效最为显著,对阴虚内热型疗效较差。
[关键词] 肥胖症;埋线;辨证施针;辨证选穴
   目前,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主要是埋线的方法和穴位的选择对疗效的影响,而对不同证型疗效对比的规范化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法,通过客观化、规范化的对照性研究,观察不同证型间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提供一种可靠的疗效分析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7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来自针灸科门诊,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组。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各组患者性别、肥胖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年龄比较,方差齐性F=9.41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病程比较,X2=15.642,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WHO针对亚洲人发表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为18.5~22.9;男性>26,女性>25,即诊断为肥胖;23~24.9为超重;25~29.9为Ⅰ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 ≥40为Ⅲ度肥胖。
(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标准分为5型。①脾虚湿阻型: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②胃热湿阻型: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③肝郁气滞型: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④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萎,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质淡红。⑤阴虚内热型: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诊断证候2~3项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该型。
1.3 纳入标准
BMI:男性>26,女性>25;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年龄>65岁或者<18岁;继发性肥胖症如下丘脑病变,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细胞瘤等;对动物蛋白过敏者;患有严重心、脑、肺、肾、血液病等器质性疾病者;最近3个月内曾接受其他任何方法减肥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梁门、中脘、天枢、气海、丰隆;辨证配穴:脾虚湿阻型加脾俞、阴陵泉,胃热湿阻型加曲池、足三里,肝郁气滞型加肝俞、足三里,脾肾两虚型加关元、脾俞、肾俞,阴虚内热型加三阴交、肾俞,便秘加腹结、上巨虚、足三里。
操作:首先揣穴,常规皮肤消毒,将4/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 cm等长线段,置于75%乙醇中浸泡30 min备用,取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头直刺入穴位10~15 mm,提插得气施以补泻手法,气海、关元、脾俞、三阴交行提插补法,梁门、天枢、丰隆、阴陵泉、曲池、肝俞、腹结、上巨虚行提插泻法,中脘、足三里行提插平补平泻法。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 mm、长40 mm毫针剪去针尖改成),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患者埋线2天后,每日睡前、餐前自行按压各穴位10~20 min。每周治疗1次,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女性经期不做治疗。
研究要求:测量标准化,即定时、定秤、定尺、定条件(饮食、着装等);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减肥方法,提倡低脂、复合碳水化合物、高纤维饮食,限制饮酒、高脂、高糖饮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疗程后的体重、BMI、胸围(平乳头)、腰围(被测者穿单衣双手下垂站立,双脚分开25~30 cm,用皮尺测量呼气末平脐水平线)、髋围(前经耻骨联合,两侧经大转子,后经臀部最突出处)的变化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BMI男性≤26,女性≤25;显效:BMI下降≥4;有效: BMI下降≥2,且< 4。BMI无效:下降<2。
33 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运用双盲法,即观察分析者和受试者盲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多组组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者用LSD法,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T3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4 治疗结果
(1)证型间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
   各组患者体重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体重组内比较:5组患者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52个疗程后与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脾虚湿阻=14.292,t胃热湿阻=17.83,t肝郁气滞=5.359,t脾肾两虚=13.724,t阴虚内热=12.920,P<0.01)
各组患者BMI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BMI组内比较:脾虚湿阻组、胃热湿阻组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肝郁气滞组、脾肾两虚组、阴虚内热组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个疗程后与1个疗程后比较,脾虚湿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6,P<0.05),其他4组均无差异。
1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各组体重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17),方差分析:F=43.96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法显示,除肝郁气滞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993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个疗程后体重:脾虚湿阻组优于脾肾两虚组但差于胃热湿阻组,三者均优于肝郁气滞组与阴虚内热组。各组BMI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084),方差分析:F=1.098,P=0.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各组体重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29),方差分析:F=35.57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法显示,除肝郁气滞组、脾肾两虚组、阴虚内热组两两比较P>0.05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脾虚湿阻组差于胃热湿阻组,但优于脾肾两虚组、肝郁气滞组和阴虚内热组。
    各组BMI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417),方差分析:F=5.75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显示,脾虚湿阻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P=0.042;脾虚湿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14;胃热湿阻组分别与肝郁气滞组、阴虚内热组比较,P=0.000;胃热湿阻组与脾肾两虚组比较,P=0.003;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证型间治疗前后胸围、腰围、髋围的比较
各组治疗前胸围、腰围、髋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6: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①各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胸围组内比较,各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围组内比较:5组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5组2个疗程后与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脾虚湿阻=8.957,t胃热湿阻=10.992,t肝郁气滞=6.802,t脾肾两虚=5.873,t阴虚内热= 12.124,均P<0.001)。髋围组内比较:5组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5组2个疗程后与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脾虚湿阻=5.629,t胃热湿阻=5.174,t肝郁气滞=7.390,t脾肾两虚=8.366,t阴虚内热=11.471,P<0. 001)。
      ②各组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各组胸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45),方差分析:F=0.115,P=0.9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腰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053),方差分析:F=12.18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LSD法显示:胃热湿阻组和脾肾两虚组优于脾虚湿阻组,脾虚湿阻组优于肝郁气滞组和阴虚内热组。各组髋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01),方差分析:F=8.74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法显示,脾虚湿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00;胃热湿阻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P=0.005;胃热湿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00;脾肾两虚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06;其余两两比较均P>0.05。
      ③各组间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各组胸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086),方差分析:F=0.080,P=0.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腰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00),方差分析:F=11.45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法显示:脾虚湿阻组、胃热湿阻组和脾肾两虚组分别优于肝郁气滞组和阴虚内热组。各组髋围比较,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P=0.020),方差分析:F=4.48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法显示,脾虚湿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39;胃热湿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09;脾肾两虚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P=0.019;其余两两比较均P>0.05。
(3)各组患者总疗效分析
      结果显示,各组肥胖症患者治疗后均有良好疗效,经秩和检验,P<0.01,说明穴位埋线治疗本病不同证型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Ridit分析,显示:R脾虚=0.426,R胃热=0.333,R肝郁=0.609,R脾肾=0.537,R阴虚=0.640,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胃热湿阻组、脾虚湿阻组、脾肾两虚组(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组、阴虚内热组,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胃热湿阻型疗效最为显著,对阴虚内热型疗效较差。
4 讨论
      用BMI来判定肥胖,是Guetelet于1869年首先提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BMI数的增高,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进行性增加。同时现代研究证实,腹部脂肪所占比例增加是冠心病、2型糖尿病及相关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脂肪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肥胖,则不对心血管健康构成主要威胁。过去流行病学研究肥胖的主要方法是测量身体指标,如腰臀围比(腰围;臀围比率)来测定腹部脂肪的量,而目前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显示,简单的测量方法如腰围的测量是与内脏脂肪沉积量相关性最好的指标。此外,一项在女性进行的为期7年的纵向研究揭示,腰围的变化较腰臀围比率的变化,与内脏脂肪沉积量的相关性更强。故本研究采用BMI和腰围作为主要观察指标。
      本研究针对肥胖症的病因病机确定治则,主要选取脾胃经、任脉的穴位和背俞穴。主穴梁门,能理脾和胃,清积化滞,通调腑气。《经穴解》谓本穴可以“胃受饮食而化之,徐徐转下无积”;中脘,胃之募穴,又是腑会,对胃肠功能有良性调理作用,配气海,通腑气使食无积、秽得除。天枢,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可调畅一身气机。气海为先天之原气汇聚之处,为补气要穴,刺之可健脾益胃,使饮食无积,津顺痰消,即丹溪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之意。以上穴位皆位于腹部,布于脐周,内可调理脏腑功能,外可消除局部肥脂。丰隆调理脾胃,输布津液,而为“祛痰之要穴”,现代实验亦证实其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配穴脾俞,健脾益气和胃,配阴陵泉,清热化湿祛浊;曲池,清胃肠积热,足三里,健脾和胃,通行腑气,气郁气虚皆可取之。肝俞,疏肝理气;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募穴,刺之可振奋气机,益元阴元阳,同时亦调理下焦,助气化而利水湿。三阴交配肾俞养血滋阴,清虚热,治疗阴虚火旺;同时与气海同用,既能利湿又能化湿。诸穴合用,共奏祛痰化湿、化浊通腑、调气和血之效。
      本研究发现,胃热湿阻型患者最多,疗效最好,这部分患者多数食欲旺盛,饥饿感明显,伴或不伴有便秘,不能耐受自我控制饮食后产生的饥饿感,穴位埋线治疗后可明显抑制食欲,通腑泻浊,体重随之下降,故疗效显著,这可能与此型多见于该病初期,多为实证,病机相对简单有关。另外,脾虚湿阻型在临床中也较多见,这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甚典型,多见于肥胖的初中期,由于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伤脾所致,穴位埋线治疗后有很好的疗效,仅次于胃热湿阻型而优于其他3型。由于肝郁气滞型病机相对复杂,多为气虚与气滞互见兼夹血瘀,而且此型基础体重相对较轻,故其疗效仅优于阴虚内热型而劣于其他3型。脾肾两虚型患者多病程相对较长,平均年龄相对较大,故疗效劣于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但优于肝郁气滞型和阴虚内热型,这可能与此型基础体重相对较重,因而可减的空间相对较大有关。阴虚内热型患者临床相对较少见,乃由于肝肾阴虚兼见气滞、痰瘀郁而化热产生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舌尖红、脉细数等症状,穴位埋线治疗后能补肾滋阴,理气通络,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故亦有较好的疗效(P<0.05),组间比较可看出,此型疗效相对较差,其可能的原因为此型病机相对最为复杂,病位最深(病及下焦),而且其基础体重相对又较轻,可减的空间相对较小。
        本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减肥效果良好,可改善或治愈肥胖患者的症状,明显降低体重、BMI,胸围变化不大而腰、髋围变化显著,三围比例良性改善明显,这和埋线减肥的促进脂肪良性再分布的作用有关。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腰围最先出现变化,许多患者体重下降缓慢期,腰围仍有较大幅度地下降,说明此时患者的体重虽然变化不明显,但其体脂的代谢状态及在体内的分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埋线减肥的意义更在于减脂而不是单纯减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8:19 , Processed in 0.16755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