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炎;经筋疗法;辨证论治 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面瘫”,是因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面部筋脉,致肌肉纵缓不收,经络阻滞,筋脉失养所致,这其中既有经筋原因又有经脉原因。笔者根据经筋与经脉关系,运用经筋疗法辨证论治本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0 a。 2 治疗方法 2. 1 取穴 2. 1. 1 经筋取穴 ①沿手足少阳经筋循行依次检查选取完骨次、风池次、颅息次、率谷次、太阳次等结筋病灶点作标记;②沿手足太阳经筋循行依次检查选取完骨次、缺盆次、风池次、天柱次、阳白次、攒竹次、鱼腰次等结筋病灶点作标记;③沿手足阳明经筋循行依次检查选取鱼腰次、攒竹次、率谷次、四白次、牵正次等结筋病灶点作标记。 2. 1. 2 经脉取穴 ①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选取肺俞、心俞、肝俞、胆俞等作标记; ②于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取患侧唇系带,颊系带及睑系带两侧作标记。 2. 2 操作方法 按经筋辨证依次检查各条经筋确定其病灶点作好标记后,每次选取5个~6个点,常规消毒, 0. 25%利多卡因做浸润,用斜刃长圆针行解结法。沿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及颈椎、胸椎、腰椎依次检查选取穴位及相邻椎体阳性点,用毫针补泻并作相应手法,留针15min。用毫针在足厥阴肝经已选取诸穴上点刺,不留针。本方法3 d 1次, 2次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 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耳后高骨乳突处阿是穴压痛消失,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口眼歪斜症状大部分消失,眼睑闭合正常,耳后高骨乳突处阿是穴疼痛消失;好转:口眼歪斜症状小部分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耳后高骨乳突处阿是穴疼痛消失;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 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中,治愈20例,占66. 67 %;显效10例,占33. 33%。总有效率100%。本组30例耳后高骨乳突处疼痛均治疗1次消失。 4 典型病例 王×,女, 32岁,于2005年6月18日就诊。自述: 20 a前某夏日午,哭闹后于地板上沉睡,醒来时,感觉面部发紧,第二日晨起,发现右侧口角漏水,口眼歪斜,曾使用针刺、口内割治、外贴药及中西药口服治疗等,效果不佳。诊见:右侧额纹变浅,右眼裂较左侧增大,右侧鼻翼部轻微抽动,鼻唇沟较左侧浅,不能做蹙额、闭目动作,鼓气时口角歪向健侧,右侧完骨处压痛明显。诊断:右手足阳明经筋痹证。采用上法治疗4个疗程,症状明显好转,治疗6个疗程后痊愈。 5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多由“五久劳”引起,体位不能正常维持,脊柱曲度改变甚至反弓,使各经筋处于疲劳或自我保护性痉挛状态,因受风、寒、湿邪侵袭头面部手足经筋与经脉,或情志抑郁,肝气郁结等各种致病因素使头面部经筋失于濡养,挛缩迫切,沫痰瘀滞,必然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从而引起相关经脉发病。经脉内濡脏腑,外润孔窍,经脉为病常伴发内脏疾病和头面窍疾病,故在进行经筋辨证的同时,应注意与经脉辨证论治相配合,同时也要根据脊柱曲度的变化综合辨证。 本病发病所出现的颈项部、头面部疼痛或不适,或耳后高骨乳突处疼痛,皆是经筋迫切所致,在沿手三阳经筋检查时可在完骨次、风池次、颅息次、太阳次、鱼腰次、攒竹次等穴位触摸到结节或索条,用长圆针行解结法可以解除经筋卡压,解决疼痛及局部经筋挛缩,疏通经脉气血的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