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5年MeBeath氏首次报导肋端综合征,称之为罕见,十多年来,我国医界对本症有所注意,医刊发表过治疗本病的报导,所称与麦氏的见解相同。并认为本症病情隐蔽,极易误诊,缺少较好的治疗手段。近几年来,笔者在经筋疗法创始人黄敬伟教授的指导下,应用经筋查灶法检查,发现本病症具有胸廓伤筋阳性病灶,并以经筋疗法治疗获得治愈。现将系统治疗观察%例的临床情况,报导如下。
1肋端综合征的生理病理机制
从经筋的引力线原理看问题,手三阴经筋皆自上肢末端指爪,循臂上行,分布并结于胸廓,当上肢承受负重力时,经筋线传导的终末应力点于胸廓,其负重“超阈限”时,胸廓应力点便可发生病理性病灶,除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以外,并具有形征可查的阳性病灶。这便是肋端综合征发生的经筋机制。
从解剖动态学观看肋端综合征:上肢指掌承受牵拉力时,其第一个支点于肩关节、肩关节的前后上下及旋转活动,以锁骨为杠杆,以胸肋关节为支点、当上肢“超阈限”地活动时,肩关节及胸肋关节.便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致伤。肋骨的硬、软骨衔接部位、游离肋端与肌筋的接触部位,以及胸廓的肌筋,都可因为上述“超限”度活动而损伤。但这种损伤多属慢性提伤的积累,故肋端征的筋性致因形成隐蔽状态。
2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女性,尤以3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高。
2.1隐蔽性的胸廓伤筋,常见症状是,胸廓胸闷不适,隐痛;病情与工作劳累及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2.2牵涉性反应,是胸廓伤筋的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常出现“四自感”即胃气上逆感,胸闷气速感,阵发性心悸感及咽喉异物感。常误诊为神经衰弱而治疗不愈。
2.3病灶体征 分骨性及筋性二种。骨性病灶常发生于胸锁关节,胸肋关节,肋骨的硬骨与软骨的衔接处。可触察到局部增粗、增厚、结节或“痛性小结,’:胸肋关节的病灶,以1一2肋关节的发病率最高;筋性病灶,常见好发于锁骨下肌,胸大肌及胸小肌的“尽筋头”,腹直肌的胸廓附着点,及其下降与肋弓形成的交角点;腹外斜肌附着于肋骨表面的“尽筋头”,是肋端征的最常见病灶点。
在缺乏对筋性病变未形成特异性诊断手段的情况下,经筋查灶法,具有独到的检查功能作用。
3治疗方法
3.1贯彻“以灶为俞”的施治法则,即针对胸廓查明的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主要目标。
32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固灶行针)及拔罐法的“综合消灶”施治手段,对病灶分期分批加以施治,令病效消散,病情消除。
3.3对于病症波及到全身机能紊乱病例.进行整体机能调整疗法,即对于伴有广泛性伤筋者加以调治,令其整体功能平衡。
隔天或3天施治1次,5一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一7天.本组系统治疗观察96例的治疗结果:治愈率(症状消失,未发现经筋病灶)81.4%,显效率(症状基本消失)14%,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或无改变)2.3%,总有效率97.7%。
4体会
中华经筋疗法工具极其简单,只需一双健壮的手,几根银针,若干火雄,但却可以治疗许多疑杂症,尤其是筋性疾病。本病是一种慢性筋性病变,运用本法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巩固率高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