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21 15:34 编辑
《黄帝内经》是个伟大的宝库,其针灸经络理论至今指导针灸理论与临床。但《灵枢·官针》篇中的许多独特的刺法理论,其中多数理论已被目前的针灸工作者忽略。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方法,其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针体行进在皮下,针尖直向病灶,针具选用毫针或浮针。大量的工作表明,浮针疗法对于疼痛等感觉异常有快捷显著的疗效。本文着重阐述是如何继承《内经》刺法,特别是关于痹证的刺法等传统针灸理论从而发展起来的。 浮针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近部选进针点和留针时间长,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较为详细的论述。 皮下进针在《内经》中没有同样的表述,但有相当接近的说法。①《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故有九刺之称。九刺中的毛刺即类浮针刺法。毛刺“刺浮痹皮肤”,应用浮浅的刺法,治疗浅总后病症。②《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所以有十二刺之称十二刺中的直针刺和浮刺属浅表进针。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就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先用挟持押手法,把皮肤挟起,然后针身沿皮自挟起处横针而入,适宜干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浮刺“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也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浮”是浅的意思,可用于治疗因寒邪而肌肉拘急的疾病。③《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因而有五刺之称。五刺中的半刺也强调了浅刺的重要性。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所谓半刺,刺不到半分,刺得快,出针快,似拔毛状,主要治疗皮毛的疾病。 近部进针在《内经》刺法中有相当多的论述。①九刺中的分刺即属此类。分刺“刺分肉之间”,是刺局部深层肌肉以治疗肌肉病痛的方法。②十二刺中的恢刺、齐刺、扬刺、短刺、旁针刺等都是在近部进针。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是扩大的意识,这种刺法,用针在拘挛的筋部附近刺人,前后上下地摇动针身,用来治疗筋痹症。齐刺“直人一,傍二,以治寒气小深者。”这种刺法三针齐下,透宜于治疗寒邪所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痹证。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这是中间刺人一针,周围刺人四针的一种刺法,适宜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短刺“刺骨痹,稍摇而深人。”这是在局部深刺以寒气人骨的痛症。傍针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是正刺一针(刺经)、关刺、合谷刺等也是近部进针的例子。豹文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此法是在病变部位,前后左右针刺出血,治红肿热痛等症。“关刺”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这种刺法多刺在四肢关节部左右并刺,可治疗痹证(筋痹)。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此法斜刺人肌肉间,深人后,又退针至皮下,再向左右侧面斜刺,如鸡爪状,可治疗痹证(肌痹)。 留针时间长在《内经》刺法中也有强调部分。在《内经》中对于一般疾病的治疗,较少提及留针,而在介绍十二刺中的报刺时,显然强调了留针。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种对于游走不定的病痛,针刺后采用留针法,并以左手按压寻找痛处,然后出针再行针刺。虽然留针时间不长,甚至远不及现代针灸临床常见的留针时间,但对众多内脏疾病的治疗都不提及留针的情况下,在治疗疼痛(痹证)时间,但对众多内脏疾病的治疗都不提及留针的情况下,在治疗疼痛(痹证)病症时,突出了留针,这显然 有着深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