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0|回复: 1

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0-24 16: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24 16:31 编辑

    摘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浮针;镇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疼痛性病症,好发于人体的多个部位,以慢性肌肉疼痛且伴有1个或多个触发点为主要特征的常见软组织风湿病。是原发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颈肩腰背痛为特征的症候群,主要因肌肉和筋膜无菌性炎症而产生局部粘连挛缩致长期疼痛,迁延不愈。本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病种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与常规的药物疗法相比,针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镇痛方法,而浮针作为临床常用的针灸疗法,是通过皮下浅刺法治疗身体的各种病症,其止痛效果尤为显著,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其独特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揭示或许能为镇痛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治疗肌筋膜痛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1 浮针的作用机理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教授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首创的一种侵入性的新型物理疗法,对疼痛能立即奏效,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并行左右扫散动作,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
      1. 1 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与肌筋膜疼痛、软组织损伤等修复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机体免疫力、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症状的缓解状况等。针刺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通过恢复局部组织的血供,放松了挛缩的肌筋膜,恢复了肌群组织间的正常力学关系;充盈的血液循环又使病灶部位的内环境得以改善,使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大量阳性离子被阴性离子置换,于是在短时间内恢复局部生理化学的阴阳平衡。而浮针的特点是针具在病变周围的皮下浅筋膜层针刺,比传统针刺法扩大了治疗面,可以更快地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利用皮肤的排泄功能,增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使肿痛迅速消除,损伤软组织较快修复。浮针的镇痛机理主要是体液因素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目前已知的人体平衡结构有三: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前两者的反映较快,是以秒计的;后一种反映较慢,是以分计的。浮针疗法操作时,进针完毕疼痛即减轻或完全消失,短时间内就能发挥效应,从反应速度看,浮针的效应与神经调节关节密切。通过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一方面可以使这类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同时又可以使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发挥镇痛效应。有学者研究认为,经络就是在生命期间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处于胆甾相的状态,而结缔组织是一种能将生物信息传递到身体各部分的半导体网络,当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时,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释放一些镇痛物质,以及浮针的特殊运针方法,能很好减轻或消除病灶附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和炎性粘连,这可能就是浮针疗法在数十秒至数分钟内产生“针到痛去”的原因。
      1. 2 传统医学理论
      浮针是在中医学“皮部理论”和“以痛为输”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镇痛新疗法,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和位置来决定进针点的选取,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浮针疗法一改传统针刺腧穴、得气为佳的手法,而采用别具一格的针具刺激病灶附近的结缔组织,通过反复运针达到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痛随利减,当通气其经络,则痛去矣”。
      肌筋膜疼痛因病程长,气机郁闭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之气行涩,而致正气不足脉络瘀阻。此即古医家之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和久病必虚的辨证观点。根据皮部脏腑相关的理论,故可用浮针法刺激皮部以理虚养脉,通络祛邪。《素问 皮部论》有“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说明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十二脏腑之间有密切关系,它不仅依赖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也分别络属于相应的经络脏腑,成为脏腑经络系统的卫外屏障,其功能也具有相应经络功能的一部分。采用皮下针刺,且留针时间长,足以振奋皮部之经气,促使经脉气血运行,使阴阳协调,达到治疗目的,符合中医皮部理论;浮针进针点在痛点周围,符合“以痛为腧”的中医传统理论。浮针操作时尽管没有酸麻胀等传统针刺得气的感觉,但常可见刺激面局部皮肤潮红、湿润、皮温有所升高,这些体表症状的改变,亦可能是此法能起疗效的外在表现,因其更加切中病机、病所,扩大了针刺治疗面,所以更能疏通经络脏腑之气,取得更好的疗效。
      2 临床举例
      郭崇秋采用浮针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86例,寻找肩背部触痛点,距该点上下或左右5~10 cm皮肤平坦处作为进针点。通过5次治疗,并作短期电话随访,结果痊愈112例,占60. 2%;显效40例,占21. 5%;好转25例,占13. 4%;无效9例,占4. 8%;总有效率95. 2%。张亚平采用浮针法治疗骶尾部肌筋膜疼痛患者24例,结果治疗1次9例, 2次7例, 3次5例, 4次3例。痊愈1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8%。陆丽娟等随机选择100例腰肌筋膜疼痛病人,给予浮针治疗,隔日1次,共3次;在治疗前、后即刻、治疗后3、7、15天对疼痛口头评分(VRS)、局部压痛评分、活动受限评分、指地距离、总体印象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经过3天治疗,病人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 01),有效率超过90%,同时也显示了较好的即刻疗效。
      3 目前存在问题
       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浮针疗法有着很好的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安全无副作用,然而目前浮针疗法的机理研究比较薄弱,尚待加强,从浮针的独特针法------扫散、留针部位-----皮下疏松织缔组织、进针部位----远离痛点、无针感------不要求得气决定了浮针疗法的复杂性,不能单一地用神经递质、淋巴体液、生物电能、局部循环的改善(能量和营养的补充)等来解释;另外,浮针操作过程中,除进针时有短暂的刺痛外,病人没有明显的感觉,甚至不知道有针的存在。也就是说,针刺的信息没有传到大脑皮层,也可断定浮针效应的取得已在皮层下中枢完成传导和整合,但是究竟在哪一层中枢还是皮层下多个中枢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还不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今后如能从浮针着手研究针刺镇痛,比体针研究可能更有前景,更符合简便原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6: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结语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作为复杂的慢性疼痛病症,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其发病机制的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临床治疗工作,目前对本病治疗方案多样性,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故从针灸领域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是一项迫切的工作。针刺镇痛已得到国内外学者公认,合理、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增加患者舒适度。传统针刺术取穴较多而不方便,很多患者惧痛,不配合医生针刺,易出现晕针。浮针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其无痛,晕针率极小,患者易于接受,且效快捷可靠,它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减少其对止痛药物的需求和依赖,也可以避免患者由于恐惧药物依赖性和担心耐药性而隐瞒疼痛。因此,今后应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浮针的具体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为本疗法的国际化推广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8 13:37 , Processed in 0.35637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