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1|回复: 0

对穴位的认识之

[复制链接]

96

主题

0

回帖

29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92
发表于 2014-10-29 0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穴位是一体的,但是它们又是两个范畴的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之。在经穴问题上,从目前整个学术研究上,我感到大家更侧重于经络的研究,而忽视了对穴位的探讨,这是一种偏向,基于此,所以我现在写下这篇关于穴位的文章,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促进问题更加深入地研究、讨论与创新。

一、 全身穴位数的小考

1、 关于365穴的说法

关于全身的穴位数,最早应是《内经》中提出,如365穴就是《内经》中明确提出的,
而且在《内经》中许多篇目中重复地表明,如在《素问》的《针解篇》、《气穴论》、《气府论》、《调经论》和《灵枢》的《九针十二原》中等都是这样表述的。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种说法,如《气穴论》中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在《内经》中是否真正有365穴的每个穴位记载呢?我查了一下《内经》中诸篇的描述,其中有两篇是在较为详细地统计全身的穴位数,一篇为《气穴论》,另一篇为《气府论》。这两篇的穴位统计结果又如何呢?
前一篇《气穴论》是按脏、腑、胸、背的俞穴;以及热穴数、水穴数;以及头、脊椎部的穴位数;以及一些零散具体的穴位数,一并作出的统计。但是这个统计很粗略、不严格也不规范,所以是很不准确的。据由山东中医学院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本的注释与按语中就是这认为的,其中对该篇所作出的[按语]是这样说的:“注家对此注释考订甚多,然其数则多少不一,今经查核,据其穴名与数相加,其数与‘三百六十五’相符,但其中多重复,……其穴名数实为一百七十三,故与三百六十五之数难符”。
后一篇《气府论》是以手足三阳六腑经;以及任、督、冲三脉的俞穴;以及阴阳蹻脉穴位;以及手少阴、厥阴个别穴位数一并统计的,其统计结果也称为是三百六十五穴,同样是上书,在其[按语]中说:“本篇所言脉气所发三百六十五穴,与各经脉气所发的数相加三百八十六穴之数不符,而各家注释之穴更是不一,……”本书校勘者也未能在按语中说出一点眉目,因此,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
《内经》中所言的365穴,其究竟是确有其数,是实还是虚?或是纯粹只是一种应天数的一种说法,从古至今都未能有其解。
在《内经》中,还有一篇谈及与356穴有关的穴位数问题,这就是《素问》中的《五脏生成论》,其中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云云。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的校勘中说:“小溪三百五十四名,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按此说,354;加上12应是366穴,如按《校释》的解释,似乎也是在说365穴,不过,同样只是一个虚数。

2、 关于其它各类穴位数的说法
由于《内经》中提到的365穴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没有实际的具体穴位名称作为基础,因此它只能是个虚数。后人在传承这一穴位理论时,虽然也仍然沿用这一笼统的提法,但真正在有名有实地计算全身穴位数时,由于各人所掌握地资料的差异,或是具体的看法上的不同,因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统计数据,下面就几种主要的文献资料一一作个介绍:
晋代皇甫谧著的《甲乙针》,虽然也认可365穴的提法,但真正在按穴位名称进行统计时,其结果并非365,而是348个穴位(有人说是349)。其统计方法是:按人体的身体结构部位来统计的,如头、面、颈、肩、胸、腹、背,还用手足等,不过手足部位是按在手足部位的经穴来计算的,即手足的三阴三阳经来确定。
北宋王惟一著的《铜人输穴针炙图经》,这部书既铸有标明经穴走向位置的铜人两座像,同时,除了有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描述经穴的位置、走向外,还有按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等,详细地记述了经与穴在身体上的位置和走向。我按十四经脉的穴位来计算,总共为354穴。这与元代骨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354个是完全一致的,这很可能骨氏就是参考了王氏的著作。
另外,明代杨继洲的《针炙大成》所载为359个,这与清代岳含珍所著的《经穴解》359也是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有专家根据《内经》、《甲乙针》和其它一些资料的参考、研究,经过详尽的考订,已明确发现有名有实的经穴数为361个,它们分别为:
手太阴肺经11个;手阳明大肠经20个;足阳明胃经45个;足太阴脾经21个;手少阴心经9个;手太阳小肠经19个;足太阳膀胱经67个;足少阴肾经27个;手厥阴心包经9个;手少阳三焦经23个;足少阳胆经44个,足厥阴肝经14个;督脉28个;任脉24个。
既于有些资料介绍穴位数,称全身穴位为720个。这种说法的原因是统计者将手足三阴三阳脉中的双穴一并加了起来的结果,而361个穴位数是只按单穴来统计的。

3、 人体中的穴位数远不止于365个
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以痛为输”的理论,即那儿痛,就可在那儿当穴位施针。又相传古人在无意中发现按到病者某痛处,忽然觉得病有缓解,于是就不断地在病者痛处或周围找痛点进行按摩,只要病者叫“啊!是这里”,医者就在这里施针,并获得好的疗效,於是后来就有人将这类穴位名称为“阿是穴”。从历史来考查,这类穴位名称最早是在唐代孙思貌的《千斤要方》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其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炙剌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由此可见,“以痛为输”,或是后来称之为“阿是穴”者,再后来又有人称之“天应穴”云云,所有这些后人发现的新穴位就都一概不在361个穴位之中。除此之外,后来又有人发现许多新的穴位,并将它们称之为“奇穴”。历代文献中就有关奇穴的记载,如《千斤要方》中就记有187个奇穴,明代《针炙大成》还专列“经外奇穴”一节,记有奇穴35个。1958年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第二次针炙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的经外穴名标准中,收灵了36个奇穴。
在身上奇穴的发现尤其要数祖籍山东,家住台湾的董昌景先生,据台湾杨维杰先生著的《董氏奇穴针炙学》的介绍,他在人体手、足、头、面等十个部位,还有胸和背,共发现奇穴740个。形成了董氏奇特的奇穴针炙诊疗学,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的经穴和针炙学说。
近年来在我国中医学中年轻一辈的针炙学专家中,尤数张文兵在针炙创新中较为突出,他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人体中穴位存在的另一种途径,这就是由他们所命名的“反阿是穴”,此种穴位存在于肌肉的起止点上,即它与阿是穴的存在方位有点恰好相反的意思,即如阿是穴是在肌肉的起点上,那反阿是穴必在此肌肉的止点上;如阿是穴是在肌肉的中部地段,那反阿是穴就必在此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上,如此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4 21:40 , Processed in 0.14853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