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29 17:16 编辑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腕踝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电针循往取穴(肩髃、肩 臂臑、肩前等)的同时加用腕踝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只用单纯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总有效率70.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电针配合腕踝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主题词 炎症/针刺疗法 肩关节 肩髃 肩臑 曲池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75岁。对照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77岁。两组病程均在1个月~27个月。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应用单纯电针治疗。按照肩部疼痛分属部位的不同,进行循经取穴。具体为:阳明经疼痛者(阳明经型),取肩髃、臂臑、曲池、合谷;少阳经疼痛者(少阳经型),取肩 、臑会、外关、中渚;太阳经疼痛者(太阳经型),臑俞、肩贞、养老、后溪;太阴经疼痛者(太阴经型),取肩前、天府、尺泽、列缺;两经及两经以上疼痛者(混合型),合并取相应的穴位。操作方法:用32号1.5~2.0寸毫针深刺,明显得气后,局部穴位行强刺激,远端穴位行“气至病所”手法,然后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疗法。腕踝针取穴按照肩部疼痛区域不同分别选取上3、上4、上5、上6进针点,如疼痛区域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区,则合并选取相应的进针点。操作方法:用32号1.5寸毫针,以右手拇食指持针,对准进针点,快速垂直点刺,如蜻蜓点水般刺入皮下,松开持针之手让针体自然倒卧于皮肤上,然后顺势将针沿皮下推入直至针根部。让患者做肩关节的各方位活动,尤其做引起疼痛时的活动。若患者进针部位在活动时无疼痛或不适,即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于皮肤上。患者来治疗时,一般先行腕踝针治疗,腕踝针固定后让患者自行活动15~30min,然后行电针治疗。腕踝针固定后一般于当日晚上洗澡前1/2h取出,或次日上午取出。腕踝针留针期间要求患者加强肩部活动,进行功能锻炼。腕踝针治疗次数、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与电针治疗相同。 疗效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治愈:病痛完全消失,患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病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治疗结果 治疗组56例中治愈40例,好转1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7例中治愈22例,好转11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70.2%。两组总有效率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经X2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9.086,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王某,男,52岁,2002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左肩部酸痛2月余加重10d。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酸痛,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近10d来,因为天气转凉,疼痛加重,疼痛以肩胛、三角肌后缘及前臂外侧后缘为主,呈撕裂样,尤以夜间为甚,常因为疼痛而觉醒,不能梳头,脱衣解扣,口服止痛药疗效不佳。病后,因疼痛而睡眠较差,食纳可,二便正常,无其它不适,舌淡苔薄,脉弦数。查体:左肩肌肉轻度萎缩,患肩外展、上举动作明显受限。患肩外展时俞、肩贞穴压痛明显。X线排除骨病。诊断:肩周炎(太阳经型)。治疗:先取腕踝针进针点上6,活动20min后行电针治疗,取臑俞、肩贞、养老、后溪。初次治疗后肩痛明显减轻,患肩活动显著改善。按上述方法治疗15次后,肩部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讨 论 肩关节周围炎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作者在电针治疗上,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进行循经取穴,旨在通调患病所在经脉之气血,使局部瘀阻之气血能够得到迅速疏通,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电针选用疏密波,可以加大刺激量,减少电针耐受,使得局部肌肉有节律地舒缩,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从而加快局部炎症物质的吸收,达到减轻疼痛和解离粘连程度的目的,打断恶性循环链,收到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