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1|回复: 1

铍针疗法治疗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0-30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30 16:58 编辑

    关键词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铍针疗法
      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现代人们长期伏案工作,上肢使用较多,致使局部组织劳损,上肢肌肉筋膜紧张,出现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进而产生上肢疼痛等症状的综合征。为解决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此类疾患,作者运用铍针疗法治疗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30 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患者 30 例, 15 例, 15 例; 年龄3264 岁,平均 47 岁。 病程 1 d1 年。 其中,腋神经浅支卡压综合征 7 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3 例,前臂内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 例,桡神经浅支卡压综合征 1例,正中神经掌皮支卡压综合征3 例,尺神经手背支卡压综合征2 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董福慧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标准:①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②明确的局部压痛点;触诊局部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③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④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 1865 岁;②符合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②有出血倾向者;③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④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⑤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⑥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  1 铍针治疗   30 名患者均应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 1 次,治疗 13 次。
       22 铍针规格   直径 05075 mm,全长 58 cm,针头 1 cm,针体长 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 05075 mm 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35 cm 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23 操作方法   定位:首先在患者上肢部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选定进针点后用甲紫标记。 消毒: 局部以 2%碘酒和75%乙醇常规消毒。 进针:主要有 4 种方法,①疾刺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痛点的旁边, 右手用腕力将铍针按预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压点,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的一种方法;②点刺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痛点旁,右手持铍针垂直在卡压点上将针尖点刺,不留针,轻点后即迅速出针的一种方法。一般进针较浅(不超过 05 cm);③刺割法: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医者持针刺入预先选定的部位(部位一定要准确)达一定深度后,用针头的刀刃来回划割一下,通常划动度在 1 cm 左右,以划破条索为目的,动作要轻巧灵活,不可粗暴;④复式手法:主要适用于卡压后有条索形成且卡压部位较深的情况。这种进针方法分为 3 个步骤。第 1 步是采用疾刺法,右手迅速将针刺入诊断明确的卡压部位并一次到位;第 2 步是采用手法辅助,即用左手拇指在按压疾刺后,继而更换捏拿收放弹拨等手法,使局部组织放松,以减少阻力,并且初步让铍针与卡压的条索接触,确保铍针刺入的准确性;第 3 步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采用刺割法。 包扎: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纱布按压针孔止血,无须敷料覆盖针孔。
      2 4 观察指标与方法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压痛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疼痛和压痛采用 VAS 疼痛指数标记法(由轻到重分为 010 11 个等级),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下,患者面对标尺将游标置于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师则按标尺刻度记录疼痛的程度。 记录第一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的刻度位置,并按位置计分,如刻度为 3,即为 3 分。 对于软组织张力的判断采用软组织张力计测定,在第一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用张力计测定操作部位的软组织张力各 1 次,并记录数值(软组织张力越大其数值越小,反之则数值增大)。治疗前后疼痛与压痛的改变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以百分数表示。治疗前后张力的改变计分采用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判断:无效,1≥(治疗后软组织张力值-治疗前软组织张力值)>0;有效,(治疗后软组织张力值-治疗前软组织张力值)>1
       2 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 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疼痛、压痛、软组织张力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成对 t 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疗效判定采用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综合评判。 ①痊愈:疼痛和压痛改变为 100%,张力改变为有效;②显效:疼痛和压痛改变为≥67%,张力改变为有效;③有效:疼痛和压痛改变为 34%~66%,张力改变为有效;④无效:疼痛和压痛改变为≤33%,张力改变为无效。 结果痊愈 5 例,显效 21 例,有效 4 例,无效 0 例。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见表 1,经 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 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软组织高张力状态的特点设计研制,通过局部减压减张,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首先术中通过铍针对上肢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上肢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 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因此说铍针治疗不仅是松解粘连,而且是减压减张。 其次,对局部软组织减张减压,可改变病变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神经炎性损害和疼痛的病理基础。此外,铍针也具有针灸样疏通调整经络的作用。 同时由于铍针针尖细小(刀口线为 0.5~0.75 mm),术中对上肢皮神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局部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数患者由于长时间上肢劳作,如提重物,写作,电脑打字等, 使肢体长时间维持在一种使神经受压或受损的姿势或工作中神经反复受压,或外伤损伤使韧带、筋膜因损伤而出现出血、炎症肿胀、瘢痕形成、局部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从而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进而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我们运用铍针对疼痛部位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疼痛和压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张力的测定结果也显示局部张力均有改变,进一步说明铍针可将形成粘连、瘢痕的局部组织进行松解和减压,减低软组织间的张力,起到减压的作用,进而减轻对经过的皮神经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和解除疼痛、压痛。 另外通过治疗观察发现,疼痛和压痛有改善者其张力数值变大,即软组织张力变小;而疼痛、压痛改善明显者,其张力变小程度越大。以上临床治疗结果表明铍针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须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01:45 , Processed in 0.38299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