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31 15:46 编辑
【摘要 】目的 :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析 。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的 85 例(85 膝)膝骨关节炎患者(如为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只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侧入组 ),其中试验组 35 例 ,男 6 例 ,女 29 例 ,脱落 1 例,平均年龄( 56.65±4.89) 岁;对照组 50 例,男 6 例,女 44 例,平均年龄(57.54±4.91)岁。 分别采用铍针治疗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的压痛仪测量数据作为评定指标。结果:试验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在 VAS 评分及压痛仪测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主观感受的 VAS 评分和压痛仪客观测试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论:铍针通过减轻关节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针刺镇痛;骨关节炎,膝; 疼痛; 病例对照研究 膝骨关节炎 ( knee osteoarthritis,KOA) 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疼痛往往是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对于早、中期患者的保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对于早期膝骨关节炎的防治目前仍缺乏高效的方法,晚期则趋向于人工关节置换术。为探讨分析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治疗作用,2011 年 1 月至 2012 年 1 月,采用铍针治疗 35 例,并与 50 例玻璃酸钠治疗的患者对照, 初步对入组的 85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85 膝)疼痛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 1 临床资料与分组方法 85 例均为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根据既定的随机数字表所形成的顺序将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为排除年龄及体重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年龄 50~65 岁,体重指数在18~24 之间的患者。 试验组 35 例,男 6 例,女 29 例,脱落 1 例,平均年龄(56.65±4.89)岁;对照组 50 例,男 6 例,女 44 例,无脱落病例,平均年龄(57.54±4.91)岁。 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 50~65 岁之间,体重指数在 18~24 之间。③符合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 和 Lawrenee 法)Ⅰ-Ⅲ级。 ④在膝关节经筋循行线路上有明确的压痛点或有“筋结”。⑤符合病例排除标准。⑥签署知情同意书。⑦自愿作为受试对象能接受试验方法治疗,志愿完成疗程者。⑧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保守治疗,需经过 5 d 以上的洗脱期。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或脏器衰竭、 精神疾病等不能耐受刺激者。②膝关节肿瘤,风湿性、类风湿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 膝关节外伤等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功能受限者,腰椎、髋关节病变导致膝关节疼痛者。 ③膝关节及局部软组织出现皮肤破损及怀疑存在感染者。④正在接受其它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⑤有出血倾向者。⑥不愿接受临床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试验组 铍针直径 0.3~0.5 mm,针体长 4 cm,末端扁平带刃。 刀口为斜口,刀口线 0.3~0.5 mm。 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 3~5 cm。铍针操作包括以下几个程序:①定位。 患者仰卧,关节伸直,术者将膝关节查体中触及较为明显的痛点,用指端压痕“十”字标记,作为进针点。②消毒。用碘伏或碘酒-乙醇常规消毒进针点,范围大于操作区域的 2 倍。 ③进针。术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另一手拇、食指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十”字压痕中心,骤然向下,垂直进针。③松解。 将针进入皮下到达筋膜,松解 3~6 针,深度以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⑤出针。松解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按住局部 2 min,创可贴外敷。 试验组每 7 d 治疗 1 次,每次松解查体中较为明显的 1~3 个痛点,某次治疗后如下次就诊时关节局部无明显痛点为治疗结束,即进行治疗后记录,但治疗次数最多不超过 5 次。如 5 次后仍有痛点,则按第 5 次的结果进行数据记录。 1.3.2 对照组 玻璃酸钠每支 2 ml。 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膝关节下垫一棉垫。常规消毒,从髌韧带内侧或外侧间隙刺入膝关节,每次注入 2 ml。 出针后创可贴外敷,每周治疗 1 次,共治疗 5 次。 5 次后进行数据记录。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采用患者主观感受膝关节疼痛程度的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膝关节周围最明显的那个压痛点的压痛仪测量数据, 进行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的评定。压痛仪采用天津明通公司生产的 YT-10A 压痛仪。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19.0 软件处理 ,组内、组间评分比较采用定量资料 t 检验。 VAS 评分与压痛仪测试数据间采用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前 2 组间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比较 治疗前 2 组间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前 2 组患者的疼痛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前后组内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 VAS 评分低于治疗前,说明试验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试验组治疗后压痛数据高于治疗前,说明试验组患者局部压痛改善。对照组治疗后 VAS 低于治疗前, 说明对照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对照组治疗后压痛高于治疗前,说明对照组患者的关节局部压痛改善。 2.3 治疗后组间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比较 治疗后组间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 2 组在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和局部压痛方面无明显差异。 2.4 2 组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间的相关性 膝骨关节炎患者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间有相关性(P<0.001);以 VAS 评分作为因变量,压痛数据作为自变量,两者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VAS)=8.206-1.954X(压痛数据),可见两者间呈负相关,随着 VAS的升高, 压痛数据有降低的趋势。确定系数 R2=0.378,表示因变量 VAS 评分的变异中有 37.8%可由自变量压痛数据的变化来解释。对包含常数项的回归方程经 F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3 讨论 3.1 从中医经筋方面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 铍针来源于中医《灵枢》中,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九针之名,各不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经筋是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在内的筋肉系统。《灵枢·经筋》所记载的十二经筋中有六条循行经过膝关节,经筋病候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即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筋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是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称之为“结”“聚”,是损害性活动的主要承受部位,也是疼痛的常见部位。膝 OA 患者关节外疼痛是关节软骨退变继发引起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起止点、滑囊、脂肪垫等存在的劳损或炎性病变所致。在对膝关节疼痛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关节外痛点出现率最高的胫骨内髁、髌内下,是髌韧带的起点和止点,为中医的结筋病灶点,与经筋理论关系紧密。本研究对照组铍针从关节外的痛点治疗多为肌肉韧带的起止点, 是结筋病灶点,也是经筋的结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