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全息疗法;针刺疗法;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系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一般病程较长。笔者运用第二掌骨侧下腹穴治疗本病42例,疗效快速,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42例,均经外科检查,排除下腹部及肛门器质性疾病。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在15岁、70岁之间;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辨证属实证(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面红口臭,或兼胁腹痞满,舌苔腻,脉措数或弦滑)25例,虚证(大便秘结,神疲肢倦,面色无华,或心悸头晕,舌淡,脉细弱)17例。 二、治疗方法 1.取穴:医者与患者对坐,患者手如松握鸡蛋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3cm,医者用与患者相反的拇指尖或三棱针柄端在患者第二掌骨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长轴的下腹穴前后来回轻轻按压,如在某一处有特殊酸痛感,即在此点扎针,左右手同。 2.针法:找准穴位消毒后,选用28号1寸毫针,针尖沿着压痛最敏感的第二掌骨侧边缘垂直刺入,深度为1cm,用捻转手法,使产生较强针感,最好放射至手指和前臂,留针40min~60 min,如中间针感消失,须再行捻转,以增强疗效。一般1次可愈,隔天再针1次,巩固疗效。 三、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痊愈;针刺l次~2次后,正常排便3个月以上;无效:针刺2次后未正常排便者。 2.治疗效果:痊愈39例(针刺1次能正常排便29例,2次正常排便10例);无效3例。 四、典型病例 林某,男性,62岁,居民。1989年2月8日就诊。便秘15年,未见器质性病变,经治疗无效,每隔5天~7天必须以果导、大黄、番泻叶等轮流服用,方能排便。诊见患者舌红苔微黄、口臭、脉滑数,证属肠胃积热,日久伤津,肠道津液枯燥,故大便秘结不通,遂取双侧第二掌骨桡侧检查,恰好相当下腹穴处有明显压痛点,经按上法针刺,留针60min,中间捻转3次,第二天清晨,患者通畅排便。为巩固疗效,再针1次,留针4omin出针。随访4年,每天正常排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