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观察温针配合患椎颈夹脊穴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急性期) 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 例神经根性颈椎病 ( 急性期)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温针、患椎夹脊穴放血和常规西药两种方法进行治疗,一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2组主要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视觉模拟量表 ( VAS) 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2 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均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 ( 急性期) 的主要症状体征;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 ,疗效优于对照组 ( P <0.05) 。结论 温针配合颈夹脊穴放血治疗根性颈椎病 ( 急性期) 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温针; 颈夹脊放血;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性颈椎病 ( Cervical Spodylosis) 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驰,内平衡失调,或进行性骨赘形成等原因,挤压临近的颈部脊神经根引起,以颈肩背部疼痛、酸胀不适及手臂痛麻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尤其是急性期症状显著,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该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均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脑的普及和伏案工作的增多,本病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其发病率和就诊率也日渐增高。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组以温针配合颈夹脊穴放血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 ( 急性期) 30例,对照组以单纯常规西药治疗30 例,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针灸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0 例,均符合第2 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制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8 例,女12 例; 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0 岁; 急性发病 13 例,发病1 ~3d 就诊,平均 2.15d,发病前无颈部不适、手臂麻痛等神经根症状;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17例,病程均在 3 年以内,急性发作 1 ~3d就诊,平均病史1.38 年。对照组30 例,男14 例,女16例; 年龄最小22 岁,最大64 岁; 急性发病 11 例,发病1 ~3d 就诊,平均 2. 18d,发病前无颈部不适、手臂麻痛等神经根症状;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19 例,病程均在 3 年以内,急性发作 1 ~3d 就诊,平均病史1. 36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出现较为剧烈的颈、肩、臂部疼痛或呈上肢放射痛。 1. 2 诊断标准 参照 1992 年在青岛举行的 “第 2 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的诊断标准执行,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具有较典型的颈神经根性症状( 手臂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碍) ,且范围与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②压顶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所见( 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在椎间孔水平压迫和刺激神经根) 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 ⑤除外椎外病变 ( 如胸廓出口综合征, 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肩周炎等)。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中神经根型的症状、体征诊断标准; ②影像学上 ( CT/MRI) 可以找到证据者; ③年龄在18 ~65 岁; ④无不适合针灸治疗的并发症;⑤同意接受该实验治疗者。 1. 4 排除标准 ①非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 ②年龄不足18 岁或超过65 岁者; ③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结核、感染、中毒等; ⑥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代谢性疾病及其它严重疾病如肿瘤等。④对本实验药物、针具过敏者; ⑤不同意参加本试验者; 1. 5 治疗方法治疗组温针配合放血治疗。 温针疗法 : 取穴: 痛椎患侧夹脊穴,并取患椎上下各一夹脊穴、阿是穴 ( 具体定位参照)。 针具: 0.30mm ×40、50、60mm 一次性针灸针 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根据穴位深浅选用0.30mm ×40、50、60mm 毫针,将针刺入皮下后,轻轻捻转深入。颈夹脊穴直刺,除局部酸麻感外,以针感向患侧肩背、上肢传导为佳; 余穴常规针刺,得气为度。针刺得气后,将艾条切成2cm 长,从其一端点燃后插置针柄上,主要灸夹脊穴,待其自灭。为避免艾火散落灼伤皮肤,可剪一方形纸片,把纸片从一侧用剪刀剪开 2/3,将其在点燃艾条之前覆盖于针处皮肤上。艾条燃尽后起针。每日治疗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放血疗法: 在患椎夹脊穴上选最痛点用三棱针散刺5 ~10 次,待见血液流出后拔一火罐,以出血自止为宜,前3 天连续操作,之后7 天则根据症状缓解程度择期使用。 对照组疗法: ①20%甘露醇注射液 250ml +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mg 快速静滴脱水,每日 1 次,连续5d; ②维生素 B1注射液肌注,每日 2 次,连续 10 天;③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一次 2 粒,每晚一次,连续10 天。 药品信息具体如下: ①20%甘露醇: ( 250ml: 50g) :②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 1ml: 5mg)③维生素 B1( 2ml: l00mg) :④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1. 6 观察指标 症状、体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试行) 症候计量方法对患者上肢痛麻、上肢皮肤感觉功能、臂丛牵拉试验、肌力等出现的程度和频次进行评分 ( 分为4 个等级,即正常0 分,轻度异常 1 分,中度异常 2 分,重度异常3 分)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 VAS) 作为测量患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测定患者主观疼痛感觉,记录疼痛程度的数值 ( 以 0 ~10 分计,0 分代表完全无痛,10 分代表最剧烈疼痛) 1. 7 疗效评定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中“疗效评定”的原则,结合临床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积分减分率计算公式 ( 尼莫地平法) :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100% 临床控制: 颈肩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正常,压顶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工作。积分减少 > 90%; 显效: 颈肩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基本不受限,压顶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或病情由重明显转轻。积分减少>75% ,但< 90% ; 有效: 痛麻等症状均有好转,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压顶试验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凝阳性,但病情不稳定。积分减少 > 30%,但<75% ; 无效: 痛麻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30%。 1. 8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1. 5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