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0|回复: 1

腹针配合浮针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疼痛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1-17 16: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7 16:09 编辑

    [摘要] 目的:观察腹浮针疗法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下肢疼痛的疗效。方法:将 70 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 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腹浮针治疗和肌肉注射盐酸布桂嗪或口服盐酸曲马多。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在 10 d 20 d 的镇痛程度比较中,腹浮针组对于 24 h 内最大镇痛效果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P<0.05)。 结论:腹浮针辅助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对下肢疼痛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腹浮针;疼痛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根据我国调查报告,60 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 79.9%,70 岁以上为 100%。 在疾病中后期,由于肢体缺血,患者最痛苦的表现是肢体坏死,疼痛难忍,需服用或注射大量止痛剂和镇静剂,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且易成瘾。作者采用腹浮针疗法治疗 ASO 患肢疼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7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5例。 治疗组 35 例中,男 26 例,女 9 例;年龄最大 76岁,最小 48 岁,平均 62.31±5.67 岁;病变属Ⅱ期 6例,Ⅲ期 1 级 20 例,Ⅲ期 2 级 9 例。 对照组 35 例中,男 27 例,女 8 例;年龄最大 77 岁,最小 49 岁,平均 63.56±6.49 岁;Ⅱ期患者 7 例,Ⅲ期 1 级 21例,Ⅲ期 2 级 7 例。 两组性别、年龄、分期、分级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纳入标准   参照 1999 年 10 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ASO 的诊断标准,年龄 40~80 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均纳入。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口服丹参通脉汤(药物组成:丹参、赤芍、黄芪、桑寄生、当归、鸡血藤各 30 g,郁金、川芎、川牛膝各 15g),每日静脉点滴前列地尔10 μg 和疏血通注射液 6 ml,若合并有感染则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有创面的给予清洁换药,辅助予以腹浮针治疗。
腹浮针的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 24 G 静脉留置针自外陵穴水平进针,与正中线成 45°夹角斜向外下,避开血管沿皮下进针约 23 mm,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做扇形摆动3~5 次,进针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软套管仍留置皮下,将露出皮外的管柄消毒后,用敷贴封闭固定。留置 24 h 后,将软套管拔出。 日 1 次,双侧外陵穴可交替应用。 10 d 为 1 疗程。
       对照组 常规治疗同治疗组,患肢疼痛时肌肉注射盐酸布桂嗪注射液 100 mg。 日 1 次,或者服用盐酸曲马多 100 mg,日 2 次。
       3 疗效标准
       显 效:疼痛明显缓解,对休息和睡眠无影响;有效:疼痛程度减轻,能忍受,对休息和睡眠影响较前减少;无效:疼痛没有减轻,甚至加重。
       疼痛程度的评估 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 条长 10 cm 的直线,左端 0 点代表无痛,最右端 10 cm 处代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做记号,而后用直尺测量从 0 点至标记点的长度作为疼痛的程度。 记录从治疗前、治疗后 10 d 和 20 d 一天之内的最大疼痛程度。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5 讨论
       A SO 患者的疼痛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血管壁内出现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导致的下肢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药物镇痛是临床上处理缺血性疼痛最常应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一方面,由于 ASO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由于衰老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般止痛药物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一些针对中强度疼痛的止痛药如吗啡对缺血性疼痛有效,但不持久,按常规剂量和常规间隔,患者仍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仍将忍受疼痛的煎熬。另外,长期的服用可产生耐药、易成瘾、损害肝肾功能及出现胃肠道反应等危害。ASO 属于中医学脱疽、脉痹等范畴,发病多与气虚血瘀、痰凝血瘀等有关,主要病机在于气血瘀滞不通,脉道闭阻。针刺治疗行于皮下可疏利经脉、调节气血运行而缓解疼痛。 现代医学研究说明针刺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提高中枢神经递质的浓度,降低外周血液中致痛物质的浓度而减轻症状。腹浮针疗法是在腹针疗法和浮针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经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酷似神龟的包含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腹针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气血。而浮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依据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痛证,并有很好的疗效。腹浮针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是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在腹部的体表反应点外陵穴施行浮针疗法,可以通过穴位刺激达到调节患肢的气血,疏通经络镇痛的效果。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7 16:10 编辑

      在临床应用体会到腹浮针治疗 ASO 患者肢体疼痛有如下特点:①即时镇痛效果好,多数患者针入即效。 同时将套管留置于腹部皮下,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还可瞩患者疼痛时轻轻按揉,以增强穴位刺激,保持镇痛效果。 ②治疗过程安全、操作简单、针刺仅在皮下,无损伤脏器之虞,且无酸麻胀痛等针感,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 ③临床应用范围可以扩大到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等其他下肢缺血性疾病,并且可以与其他止痛方法交替或者配合应用,以弥补其他镇痛方法的不足。 ④在开始采用腹浮针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从而为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战胜病痛做好准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9 05:01 , Processed in 0.25414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