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7 16:25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痛经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应用腕踝针针刺踝关节周围的相应点,观察评定其治疗效果。结果:治愈 46例(82.14%);显效8例(14.29%),好转2例(3.57%),无效0例,总有效率96.43%。结论:腕踝针治疗痛经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腕踝针 治疗 痛经 疗效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系指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痉挛性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坠痛,甚至剧痛的一种现象,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据统计,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急烈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笔者自2010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腕踝针治疗腹痛患者56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腕踝针治疗痛经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23岁,病程最短者10个月,最长者5年;其中已婚者8例,未婚者49例。全部病例经妇科检查均未发现盆腔脏器有器质性病变。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2.治疗方法 2.1按实用腕踝针疗法 将人体躯干从前正中向后正中,四肢从内后一内前一外前一外后,按纵行各分成1~6个区。在腕横纹上2寸,内外踝上3寸,也按内后一内前一外前一外后顺序定为1~6个治疗点,简称上1、2、3、4、5、6,下1、2、3、4、5、6。根据痛症所在区,选取相应治疗点。痛经为下腹部疼痛,可针剌左右下1、2。 2.2治疗点处皮肤常规消毒 选用0.30×40mm毫针,以15~30°角向病痛区方向进针,快速刺入皮下,沿皮下平刺约38mm。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即针下无阻力)。针刺时要求患者无针感,若患者有痠、麻、胀、重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已深入筋膜下层,需调针至皮下浅表层,不做提插捻转,进针后关节活动自如。每日1次,每次留针约24h,针柄处用胶布固定,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2个疗程统计疗效。 3.治疗效果 56例均经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行腹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为治愈46例,症状明显减轻,但经行仍有少许腹部不适显效8例,经行腹痛减轻或腹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为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6.43%。 4.典型病例 王××,19岁,学生,未婚,患者13岁月经初潮,每次经行前一天腹部剧烈疼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夹有血块,畏寒,精神不振。用腕踝针治疗2个疗程,经行腹痛消失,未见复发。 5.体会 痛经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明代《景岳全书》:“经行腹痛,证有虚有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即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痛益甚……”。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肝脉、气血不足、脉络不通、冲任失调所致。 痛经是青春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她们苦不堪言,精神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特别是不谙世事的学生初潮时小腹剧痛难忍,使其惊慌失措,无法上课学习,令家长忧心忡忡。长期延绵不断的痛经还会使患者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免疫力下降,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目前,痛经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平衡镇痛和多模式互补镇痛、神经阻滞疗法、患者自控镇痛及其他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手术疗法、中医治疗、微创介入疗法、电刺激疗法、针刀疗法和心理治疗等)。但是,每种治疗方法都各有局限性,如副作用、耐药性、损伤性及依赖性等。痛经的临床治疗需要一种镇痛疗效可靠、经济简便、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针灸因其精简用穴且见效快,毒副作用小且屡用屡效,费用便宜等众多优势,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镇痛,而腕踝针治疗痛经有独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