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7|回复: 1

经筋气血理论指导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2-4 17: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4 17:11 编辑

    摘 : 文章从经筋气血理论及动静力平衡失调来综述颈椎病发病病理及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依据,概述了近年来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认为“经筋失衡,气血失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本病理机制。针刀能够松解了软组织、血管神经的粘连,疤痕和挛缩,达到“舒经理筋,调和气血,恢复平衡”的作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较好的临床疗效显示了针刀疗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经筋; 气血; 针刀;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因颈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包括咽喉部感染) 加重退变,导致颈部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突出( 或膨出) 、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针刀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以下我们结合近期文献对其治疗原理及疗效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述。
      1 颈椎病发病机理研究
      1. 1 颈椎病与“经筋失衡”的理论来源
中医学对颈椎病症状论述主要见于“痹”、“痉”、“痿”、“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颈肩痛”等条目之下。这些本质上都是经筋受损的表现。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其中跟颈椎病变关系密切的经筋有: 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少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灵枢·经筋》: “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名曰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其病……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名曰孟春痹也。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名曰仲秋痹也。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阳之筋,……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名曰季夏痹也。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 直者,从肩髃上颈;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名曰孟夏痹也。”可见颈椎病的部分病理表现与经筋病变相似相同,主要是手三阳和足太阳、少阳、少阴经筋的病变。治疗相应的经筋病变,即可缓解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1. 2 颈椎病与筋结病灶点
      《灵枢·经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明·张介宾《类经·十二经筋痹刺》“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即“筋结”,或“结筋点”。从生物力学结合中医古典“十二经筋图形”标记的生理“筋结点”对人体动态活动过程经过认真的考察认定,机体的动态活动具有犹似古典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其两端的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的“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性病变系列的形成。这便是人体经筋体系生理病理的基本点。现代医学与经筋“筋结”病灶很相似的一个概念是“扳机点”( TriggerPoints,Trps) ,其基本内涵是: 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条索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筋结病灶点对机体产生恶性刺激,使局部筋肉的收缩均衡失调,并引起牵张、牵涉反应异常,筋脉结聚使局部产生异常压迫,造成经络气血循环发生阻滞。
现代医家在研读《内经》经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经筋理论又有进一步的论述,黄敬伟著《经筋疗法》,吕嘉戈著《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韦坚等著《经筋疗法》,薛立功著《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黄国松著《经筋手疗法图解》。这些都更充实了经筋理论的内涵。从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角度来认识,经筋的解剖学实质相当于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及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薛立功等则倾向于从运动力学角度阐释十二经筋是身体的 12 条力线及其相关结构。王雨认为经筋是肌肉( 主要是肌腱和韧带) 以及周围神经。
       1. 3 “经筋系统”是颈椎动静力平衡的基础
       据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正常人的颈椎稳定性有两大部分组成①内源性稳定: 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结构,维持静力平衡; ②外源性稳定: 主要为附着于颈椎的颈部肌肉,维持动力平衡。维持脊柱动力平衡的经筋系统是保持颈椎姿势、曲度的必需条件。外源性稳定在某种意义上比内源性稳定更重要。施杞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去前肢诱导动静力失衡性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证明了退变性脊柱病“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发病机理; 建立了“风寒湿痹证大鼠模型”,该模型的成功建立,进一步验证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退变性脊柱病病机学说,将中医“痹证”理论引入退变性脊柱病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经筋、筋骨系统”是脊柱动静力平衡的基础。即风寒湿刺激导致颈椎肌肉痉挛,局部缺血缺氧,出现动力性平衡失调,并进而影响颈椎间盘,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脊柱不稳,出现静力性平衡失调,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经筋劳损。因此,颈椎动力性失衡往往先于静力性失衡,但静力性失衡是导致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注意到“恢复颈椎平衡”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性。
       1. 4 “经筋失衡,气血失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本病理机制
     《素问·痿论》: “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说明经筋系统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施杞等发现“痹阻经筋,筋骨失衡,气血失和”是退变性脊柱病的中医学病理基础。退变性脊柱病病程往往较长,早期风寒湿邪久留经筋,并流注经络、血脉,导致“荣血泣,卫气去”,临床表现为“不通则痛”; 该病中、后期,往往正不胜邪,缠绵不愈,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引起气虚血瘀。气虚则推动无力,血瘀滞不行; 瘀血之不除,新血不可生; 气虚无援,血行不畅,不仅引起“不荣则痛”,而且加重“不通则痛”。所以说退变性脊柱病的根本病理机制是“痹阻经筋,气血失和”。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神经根受到挤压和刺激,神经根硬膜袖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升高和循环障碍,根袖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变,使神经根在炎症、水肿等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根性症状,其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2008 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一致认为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非手术治疗应视为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西医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颈托、消炎止痛、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药物及物理治疗。主要作用是在急性期脱水、消除炎症和改善血循,效果有限。对缓解期的病程进展和防止复发却无能为力。中医主要通过中药内服、外敷,推拿手法、牵引、功能锻炼( 导引) 等手段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针刀疗法是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的结合,对骨退行性变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疗效明显,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适用等特点。李树人主编的《疼痛治疗手册》列专门章节进行介绍,并指出针刀疗法是现代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以下是对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4 17:11 编辑

3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自从已故的朱汉章先生创建针刀技术与理论以来,针刀方法就逐步被临床医生接受并发展,较好的临床疗效显示了针刀疗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面,疗效尤其明显。陈梅等对12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组 40 例,针刺组 40 例,牵引组 40 例,针刀组总有效率 95%,针刺组总有效率 72. 5%,牵引组总有效率 77. 5%,针刀组疗效优于针刺组、牵引组( P <0. 01) 。陈卓伟对5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针刀配合牵引法作为治疗组,设 65 例采用西药配合牵引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 94. 2%和 81. 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 。林木南对 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 针刀推拿) 30 例和对照组( 推拿) 30 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 ,两组比较 P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自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部疼痛与不适、手指疼痛与麻木、颈椎活动度、颈棘压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而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感觉、腱反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对照组治疗后颈部疼痛与不适、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颈椎活动度、颈棘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而感觉、腱反射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林木南对 1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结合推拿治疗前后电生理检测分析,正中神经( 感觉/运动) 、尺神经( 感觉/运动) 、桡神经( 感觉/运动) 的传导速度前后比较,差异明显( P <0. 05) ,提示针刀治疗后受累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检查10 例患者的 50 块肌肉,均有神经源损伤,受损肌肉和受累神经的分布与受累颈神经根是一致的。肌电图显示: 经过针刀治疗后 2 个月,受损肌肉有着不同程度的修复。因此,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朱汉章对 221 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组 115 例和针刺组 106 例,针刀组的近期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针刺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1) ,针刀组的远期( 治疗结束 6 个月后) 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针刺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1) 。说明小针刀疗法明显优于针刺疗法,且针刀组远期疗效也高于针刺组。
朱少荣8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组 45 例,牵引推拿组 35 例,结果: 针刀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牵引推拿组,差异有显著差异( P <0. 05) ,针刀组的远期( 治疗结束 3 个月后) 总有效率高于牵引推拿组,说明针刀疗法优于牵引推拿疗法。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经筋失衡,气血失和”是颈椎病发生的根本病理机制,针刀能够松解了软组织、血管神经的粘连,疤痕和挛缩,达到“舒经理筋,调和气血,恢复平衡”的作用。而且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深入研究可以开辟出全新的骨退行性变治疗理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00:16 , Processed in 0.43595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