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7|回复: 1

经筋疗法的实质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2-8 16: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8 16:35 编辑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循行起于四肢末端,呈向心性,沿四肢腕、肘、跺、膝、股上行,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位,循行于体表,有的进入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络属脏腑。全身筋肉按部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大体与十二经脉相同。近年来随着各种经筋疗法的推广和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目前对于经筋实质的研究仍然不多,严重制约了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经筋实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近年来各位学者关于“经筋”实质的研究观点归纲分别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之需。
    经筋的实质是筋肉组织
       这是以往比较公认的看法之一,认为经筋实即解剖见到的肌肉肌腱等组织,持此观点的医家多从《说文解字》对“筋”与“踺”的解释出发,将经筋归属于经络系统“外络肢节”所连属的筋肉组织,应归属于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筋肉组织(肌肉、筋腱、筋膜、系膜等),李鼎等也认为“全身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薛立功教授等以“筋”字字义为出发点,说明筋是骨骼肌,认为筋字从力、从肉月、从竹,指可以有伸缩产生力量的肌肉及其附属组织;薛氏等还认为《素问痿论》提出的“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束骨指骨的连接问题,应与韧带学有关,即关节的主要组织与辅助结构都应属于经筋的范畴。这些研究认为,经筋系统是对人体肌肉与韧带的规律性总结,是以经脉为纲,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这部分组织的连续性排列的肌肉分布位置与经脉的循行路线非常相似, 特别与“循经感传”的轨迹更为接近,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其辅助结构的功能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包括肌膜、肌健、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筋肉系统。
       经筋的实质是神经
       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秦玉革医师独树一帜,认为经筋就是神经。秦氏通过解剖比较认为第 6 版大学教材《经络学》对筋的“筋”为“肉之力也”, 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的解释不符合《灵枢·经筋》所描述的“从四肢末端一直到头部或躯干的连续性组织”,健全的骨骼肌失去神经的支配,即变成毫无力量的废肉,甚至失去神经的营养而萎缩。 此外,秦氏还通过《内经》对经筋病的治疗定位、症状、临床应用及五行理论等的对比分析, 认为经筋病症状大体上相当于现代医学神经科的疾患,把经筋还原为神经后,与中医五行理论更为统一,《内经》中的经筋应是以周围神经和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刘涛等认为由于腱的形状(也包括连结骨关节之韧带)外观与神经相似,因此古人在记载筋肉的同时很可能将神经也包含了进来,神经说和筋肉说对临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盲目地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是神经系统。邱继华医师根据《灵枢 经筋》篇记述的“卒口僻”、“维筋相交”等经筋病候,认为《内经》时代已经对神经病理有了的观察,经筋和肌肉的作用与神经对肌肉的作用相类似,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绰成医师认为经筋所结之处犹如现代医学之神经丛,主传导感应,“凡人之肢体运动,俯仰伸屈,辘转回顾,皆有赖于经筋结也”。《实验针灸学》教材也认为“经筋病症大体上相当于现代医学神经科的疾患”。持此观点的医家较少,但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经筋走行路线来看与神经分布关系极亦为密切,在研究和应用经筋学说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郭谦亨考虑到肌腱与韧带的形状、外观与神经相似, 西方医学在数百年前尚把三者混为一体, 所以在《内经》时代, 古人很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将肌腱、韧带误作为经筋而包括一起记载下来。
    经筋实质为筋膜等结缔组织
       有少数医家认为在中医“五体”理论中,皮、脉、肉、筋、骨是不同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筋包括现代医学解剖结构中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吴金鹏从经筋与膜原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比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实质研究和现代筋膜理论研究进展,对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实质进行筋膜学分析,以有关经穴分布与结缔组织密切相关的研究数据为基础, 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所提出的“筋膜学”学说, 并认为经筋与膜原的基本功能和筋膜学说中的筋膜功能相类似。
       根据筋膜学说, 筋膜的功能分为三方面: (1) 支持功能, 指筋膜对维持器官位置与形态发挥物理支撑作用; (2) 储备功能, 指筋膜中丰富的血供为器官细胞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 (3) 监测功能, 指通过遍布筋膜中的感觉神经监测机体细胞活动, 促进功能细胞再生与更新。经筋维络器官、固定内脏的功能即与筋膜的支持功能相同, 其固护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则与筋膜的监测功能类似; 而根据张景岳所说的“凡筋膜所在之处, 脉络必分, 血气必繁”, 也提示了筋与膜和上述的储备功能有密切关系。吴氏由是认为, 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实质尽管有所区别, 但是无论从其分布、来源以及功能等各方面来看, 都体现了与现代解剖学中的筋膜高度的相似性。而基于新兴的筋膜学说,吴氏以为,中医经筋与膜原解剖实质的整合,即是一种由筋膜组织构成的独立的功能系统,该系统与人体其他九大系统有区别,并与其他系统紧密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筋的实质是以神经肌肉组织为主的更多组织
       目前大部分医家均持此观点,中华经筋疗法的代表人物黄敬伟医师即认为,经筋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 乃是人体筋肉系统之缩称, 同经脉名称相对应.。黄氏以十二经筋为经筋系统之核心, 包括人体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有机联体结构, 并与经脉结成“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 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其具体内容包含机体皮层、肌性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脏腑膜原、关节囊、韧带、骨膜、脂垫、部分神经末梢结构、淋巴组织等, 是复杂的软组织并列复合体。陈晓莉医师认为筋在狭义的范围内主要系指肌腱、韧带和筋膜, 同时也包括了肉理、脏腑、胸膈之间相连的筋膜。从《灵枢 经筋》篇记述的十二经筋循行来看,经筋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处,这些地方正是韧带和肌腱最集结分布的场所, 也多是肌肉、韧带的起止点或运动受力点;只是此处也多有神经相伴随, 由神经支配着肌肉运动, 如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明显相关。从病理方面看,古人对筋病的描述涉及神经麻痹、维筋相交等的病候, 亦可认为“筋”还包括了部分的神经组织。从古人的解剖水平考虑,将周围神经干和神经末梢与肌腱、韧带视为一体而作为筋来进行描述,是可以理解的。医者赵勇等亦发现, 末梢神经在软组织异常张力作用下所致的疼痛、感觉异常类疾病, 在病位上很接近经筋。沈志生医师则直接从《说文·筋部》的内容入手分析认为古人所描述的经筋系统从现代意义看来即是神经和肌肉,但经筋理论不只是对一段神经、肌肉进行描述, 乃是从整体出发, 将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四肢远程为根, 按部归经, 首尾相接而形成以十二经筋为主干的理论体系。
    经筋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循行体系
       此观点类似于经脉研究中的经脉并非独立的解剖结构,不能完全等同于血脉的观点。现在有医家认为经筋系统不完全是特定的解剖组织,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如杨丽美医师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这种体系可能也是一种循行体系,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位于人体表浅肌肉关节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而侯书伟医师更认为:“《灵枢》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 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 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黄梓峰医师在继承王文全老大夫手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也观察发现“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经络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并认为:经筋在一些部位是不与经脉重合独立循行;经筋在跨越关节、筋肉时,形态类似筋肉是平滑的弧形转弯;只有经脉循行,与筋肉不平行或重合的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经筋组织;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记载基本一致。也有学者从传统武术的角度诠释,茹凯等认为“经”乃是“路径、信道”之意, “筋”乃泛指人体中韧性极大的软组织, 经筋即是由全身的筋(肌腱、韧带、筋膜等结缔组织)互相联结而形成的一种“信道”结构系统, 且是中医学中某种“气”的运行通道。茹氏等根据武术锻炼时的气行感而认为经筋可能是指力气传递的路径, 是传导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机械力的传送带, 同时又包括着对肌肉起调节控制作用的神经系统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经筋实质,如黄国松等在经筋病的病理与诊断方面, 主要系以力学平衡作为分析考虑的基础。日本研究者更认为经筋理论把人体分为十二个功能系统,可以称之为“经络的运动力学系统”或“相关联动装置”,为今日研究肌肉运动力学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在可查的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无中医经筋理论的专著,历代医家对中医经筋学说的的探讨仅限于对《灵枢·经筋》的发挥,经筋理论长期从属于经络学说而被忽视。虽然经筋理论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因为其应用在一些难治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筋理论今年来日渐受人关注,关于经筋“实质”研究也日益增多。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对经筋的实质认识的所有的相关现代研究都只在初步推测阶段,仅仅只是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动物实验研究几乎没有,多属回顾型资料总结分析。其二是各类相关的研究大多从经筋发挥作用的机理推测与其功能一致的器官和系统,但经筋实质与有着同样功能的系统可能部分重叠,但不一定可以互代。第三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
      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诠释的经筋,是不是一定就能与现代西方思维方式的概念一一对应,尚需要研究者们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经筋实质的研究中,无论是对《内经》经筋理论的发掘提高,还是临床经验的观察和总结都只是做了初步的、粗浅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还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2 23:23 , Processed in 0.28472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