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4|回复: 1

正脊手法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180

回帖

328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81
发表于 2014-9-12 2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8 14:20 编辑

棘突偏歪一般是在颈椎正位片上,但若棘突偏歪超过1mm则表示该椎体有旋转畸形。这样旋转手法的治疗就有了客观的依据。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作用点较端提手法更为准确,作用范围小。而端提手法主要作用于上颈段,而定点旋转手法主要作用在中下颈段,旋转手法的作用方向主要是在旋转侧,而‘喀喀’声响与临床疗效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在施行脊柱旋转整复手法过程中,在前屈状态下施行旋转并尽可能采用定点整复手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腰椎部复位手法-扳按法三、扳按法
1、侧卧定位斜扳法:适用于左右旋转式腰椎后关节错位者。患者取侧卧位,使位于上面的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医者面向患者前侧,用一手扶持肩前部,用另一上肢的肘关节内侧抵住臀部(这比用手掌按在臀部有2个明显的优点,一可留出这只手掌来固定患椎,可协调定位,提高定位斜扳的准确性;二可以省力 ,因肘关节要比手掌更有力。还因肩部与腰椎之
间的距离远比臀部与腰椎之间的距离大,根据力学的杆杠原理可知,一般情况下臀部这个力点要比肩部这个力点用力大)。两手把腰部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以上是常规的斜扳操作方法。上法可改进为:首先获得准确定位,即要找准两个旋转力的交点。如果要调整L5,扳动的力量应在臀部,肩部只起固定端作用;如调整L4,扳动的力量应在两端,即肩部与臀部同时用相等的力;如调整L3,扳动的力量应在肩部,而臀部处只起固定作用;如调整L2,除了扳动的力量应在肩部外,还应将另一只手固定在患椎的下一个椎体处。L1以上至T12的调整方法同L2的操作方法。
2、俯卧按腰扳腿法:适用于旋转并反张(后突)的腰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棘突偏左后突为例(棘3左、棘4左后突,棘5右)。患者俯卧,双下肢伸直,术者立其左侧,左手掌按于L4后突的棘突左旁,右手将患者右膝及大腿托起后伸,并渐扳向左后方,术者两手同时徐徐用力,并抬起放下往返2~4次,待其适应,腰部放松后,将其右下肢扳至左后方最大角度,此时左
掌加大按压力,右前臂加“闪动力”,将其右下肢有限制的扳动一下,如此便可完成复位动作。其余类型错位可参阅此法类推。
仰头牵拉侧搬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前面,一肘固定患者臀部,另一手掌按压患者肩关节处,令其头部最大角度后仰,医者按肩之手掌随头后仰慢慢前推,当两力传导至患椎时,医者双手瞬间发力,听到“喀嚓”关节弹响声,完成矫正。
腰椎部复位手法-推正法
推正法
1、后伸按压推正法:多用于腰椎下段和骶椎部的错动。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下肢自然伸直、并拢。医生站其右侧,以右掌跟或拇指或肘部按压在棘突偏右侧旁边,左肘屈曲,前臂自右大腿下伸进,并以左手掌指扳住左腿外侧,接着左掌臂用力托起双腿,至所用托力传达到右掌下时再放下。如此徐徐托起、放下两下肢3~5次,待其腰部能够松弛和适应后,再将下肢托起至上方或右斜上方。当力量传达至右掌下棘突处,至力量相对抗明显时,右掌跟或拇指或肘尖用力向左侧方推动棘突,同时扳、抬下肢,再用力作一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托起动作。此时多可将错动部位整复。此手法的操作亦可变换为仅用左臂托起右腿,右手掌跟抵住棘突偏右侧旁;或是医生左手扳、拉起左大腿或小腿至右斜上方,右手掌跟仍抵棘突右侧旁;或者在前几种手法操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而医生变换体位,站患者左侧方进行整复。本整复法对医生的体力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初学时一定要在有经验医生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体会手下感应能力。
2、牵引肘推正法:多用于腰椎棘突偏歪较难整复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甚者,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枕头宜垫于下腹处,双手抓紧床头,或一助手两手分别固定住患者两腋下。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侧的方向,以右肘尖或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另一助手站床尾,双手分别持握两踝或踝上,并向后牵引。接着,医生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两助手同时加大用力,
以牵引腰椎,医者用肘尖快速用力,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方法可反复操作1~3次。应当注意:医生一定要指挥好患者和助手,使他们能与自己密切配合。
腰椎部复位手法-旋转法五、旋转法
1、成角定点旋转法:患者坐在治疗床的一端,两下肢自然垂直,放在治疗床的两侧,如骑马状(这种坐姿与坐在椅子上操作相比有2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患者便于被固定,只要助手用双手按住对侧大腿即可;二是改医者坐位操作为立位操作,便于施术用力,经临床比较,成功率明显高于坐在椅子上的操作)。术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棘突(向左旋转用左手),另一手自患者腋下穿过,握住对侧肩后部,然后使患者前屈。不同的腰椎,调整时前屈的度数不一样,如此是为了寻找力的交点。下面不同椎体的前屈度数供参考:L5前屈80°左右,L4前屈70°左右,L3前屈60°左右,L2前屈50°左右,L1前屈40°左右,T12前屈30°左右。操作时,使其腰部先前屈后向患侧旋转,当施术者发现自己拇指顶推的棘突有松动感时,该拇指应立即施力推顶,其扳动患肩的手应同时增加旋转的力量,此时可听到弹响声;不仅如此,施术者还会发现自己手指下的患椎棘突同时有滑动感。这些都表示手法成功。
2、定点侧旋法:患者面向靠背椅而坐,术者坐其后(以棘突右偏为例)。术者左手拇指扣住右偏的棘突,右手通过患者右腋下扶住患者左侧肩峰处,助手双手固定患者大腿,嘱患者配合医生,使身体向右侧屈,随后使患者脊柱向后内侧旋转,左手拇指同时推拨右偏的棘突,往往能听到复位的弹响声。
3、旋转摇扳法:适用于左右旋转式腰椎后关节错位者。至于胸腰椎的其他错位类型仅作辅助手法。以L3棘突偏左、L4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坐于方凳上,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用双膝双手挟持患者左大腿,术者坐于患者背后,嘱患者双手互抱,术者右手从患者右肩侧伸出,抓住患者左肩臂部,左手扶按于患者左侧腰骶关节右侧,拇指按住第5腰椎棘突左旁,嘱患者腰背放松,将患者徐徐拉动,使其向前弯腰并向右转。先左右摇动2~3下,使患者适应后,将其转至右侧达最大角度,再加一闪动力转动,左拇指在“定点”处加阻力。按如上方式作左转方向复位。助手固定患者右腿,术者右拇指“定点”于患者L4棘突右,其余操作同上述程序,如此可使L3、4后关节复位。此法如无助手,可令患者骑坐于床上或低靠背木椅上,从而将其下肢固定。
4、旋转顶推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棘突偏歪等。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无靠背),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正坐患者之后,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的棘突,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患者稍低头),同
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臂部正坐不准移动。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之棘突,然后术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90°(或略小),接着向右侧弯(尽量大于45°)。在最大侧弯位时,术者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顶棘突,操作成功时,术者可觉察指下椎体有轻微错动,并伴随“弹响声”。之后,术者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最
后,一手拇指从上至下顺次压一遍棘突,以便检查偏歪棘突是否已拨正以及上下棘间隙是否已等宽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2 2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腰椎部复位手法-冲压法四、冲压法
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适用于腰椎后凸及侧弯者。手法操作与胸椎冲压法相同,亦可用两个枕头把冲击处悬空,使腰部所需冲压力加大些,术者双肘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按压。当患者腰肌放松时,加上冲压闪动力,重复2~4次。
2、双手间接分压法:适用于腰椎前滑脱式倾斜移位者。患者取俯卧位,在腰椎棘突凹陷处的腹部垫一个10~20cm高的稍硬枕头。术者两手交叉,掌根分置于凹陷棘突之上方和下方稍隆起的棘突上,两手同时向下按压。由于交叉后,其力量方向相反,加上枕头的上顶作用,可间接地迫使前凹的椎间关节向上还纳复位,故称间接分压法。
       3、牵抖冲压法:适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倾斜移位式错位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双手扶抓于床沿上;第二助手立于床头,双手抓扶患者双腋下,将患者稳定于床上;第一助手弓箭步立于患者足部床边,双手紧握患者踝部(患者双下肢并拢比较,若左下肢长,先握左踝部;若右肢下长,先握右踝部)。术者右手掌根按于其后突的棘突下方作“定点”。

嘱患者腰肌放松,术者口令“一、二、三”。当发出一、二时,第一助手将其下肢牵拉并上、下抖动1~2次;当口令三发出的瞬间,三人同时发出暴发力,术者双手向前下方冲压;第一助手向下用力牵引抖动;第二助手用力拉住患者。先作健侧(略长的一侧下肢),后作患侧(略短的一侧下肢)。健侧牵抖力稍轻,操作1~2次,患侧牵抖力加强,重复2~4次。手法完成后,再将患者双下肢并拢比较,观测其长短之差是否改善或已正常。根据腰椎变形情况,此法亦可仰卧进行(腰椎前滑脱者)。双下肢可同时牵抖(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20:44 , Processed in 0.23567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