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0 14:41 编辑
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世人每以针灸学术,久已失传。又有谓针灸家多守秘密,靳其术而不传,此皆未悉针灸学之甘苦,是以有此想当然之说耳。无论何种学术,凡可以文本相传者,多属其中之糟粕。若其精华所在,绝非文本可以相传。
其中之曲折奥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非故靳其术而不传,实有千言万语,而不能领略一二者。即孟子之所谓巧,乃学术之精华也。针灸之学,精华多而糟粕少。所以数千年来,能得其真传者,一代不过数人,职此故也。
即以文本可传者而论,似乎《内经》、《难经》所有之文本,即由上古相传而来,必无谬误,无如五代以前,印书之学,尚未发明,各种书籍皆有手抄,甚为难得。又易错落舛误,一经世乱,往往焚毁无遗,此相传之一难也。秦汉以上,各种学术率以口耳相传,未能笔之于书,人存则学存,人亡则学亦亡,此相传之二难也。有此二难,是以上古学术,存于今者,十不逮
一,并非故守秘密,靳而不传也。
针灸一道,首重经络穴道,次即手法针法。如《灵枢》、《素问》、《难经》等书,皆为针灸家之祖籍。数千年来,无能出其范围,但某经某穴、主治某病、即已略而弗详。至某穴应如何下针,某病应如何寒温补泻,更不得其要领,何也?考《内经》、《难经》而外,专论经络穴道及主治病症者,据《隋书经籍志》尚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
》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明堂》三卷。又隋之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皆足以补《内》、《难》之不足。无如今世一字无存,如但守《内经》、《难经》,即各经穴道,尚不能备,何论其他。
幸有晋人皇甫士安,当汉魏经籍散亡之后,以上各书尚未残缺,得以搜罗纂辑。着为《甲乙经》十二卷,垂示后人。至今学针灸者,能知某经有若干穴,某穴确在某处,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应如何下针,皆以《甲乙经》为根据,除此以外,更无可考。是以《甲乙经》之有功于医,直与《内经》、《难经》并垂不朽。针灸家更宜奉为金科玉律,不可不熟读而深究也。
由晋宋以迄隋初,百数十年之间,大乱迭兴,学术道丧,医学尤荒。除王叔和之《脉经》、葛洪之《肘后方》、褚澄之《褚氏遗书》、巢元方之《病源》以外,更无他种医书流传。针灸之书,更无有起而述之者。
至唐初孙思邈真人着《千金方》,始稍稍论及针灸,而王焘着《外台秘要》,即以针灸为绝无所用,惟于六朝人之方剂,则广收博采,一字不遗。因此有唐一代,谈针法者绝少,《内》、《难》、《甲乙》之学,至此几乎失传矣。史虽盛称狄梁公脑后下针,赘疣立坠,仅堪播为美谈,并无一字撰述,此则深可痛惜者也。
赵宋崛兴,居然为医设学,定考医程序,造就医学人才。命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传世,官家着有《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诸书,嘉惠医林。于针灸一科,并极留意,朝廷以世传针砭之法,方术不同,易滋讹舛,于是命尚药奉御王唯一等,考求古代明堂气穴经络之说,铸有铜人二具,天圣五年十月制成。奉诏一置医官
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又命纂集旧闻,订正讹谬,着为《铜人 穴针灸图经》三卷,刊刻颁布,俾资遵守。前代失传之《明堂图说》,至是始复传于世。
凡读《内》、《难》、《甲乙》者,可以有所考镜矣。
又据周密《齐东野语》云∶舅氏章叔恭, 襄州日,尝获铜人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后由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尝写有铜人背面二图云云,则宋时内府铜人不止王唯一所制一种。王制之铜人,当为全身,故可分置二处,此为两面相合而成,不知何时何人所作,其异同优劣如何,俱不可考。即章叔恭所绘之图,亦不可得见,至为可惜,今言孔穴图者,惟《铜人 穴图
经》略存梗概耳。
王唯一所制,章叔恭所绘,皆只有正背二面,侧伏尚不完全。惟世传《明堂灸经》所绘之图,兼及侧面伏面,足补两种铜人之不足,益可宝贵。惟此书不题着书人姓名,惟题西方子撰,想系宋之高人隐士,精于灸术,不屑以医著名者之所为也。
元明之间,针灸之学益微,历代传习不废者,只有席氏一家。考明陈会着有《神应经》一卷,卷首列有宗派图,称梓桑君席宏达得针灸真传,世世专精,九传而至席华叔,十传而至席信卿,十一世始传于陈会。
会即广传其术,共授二十四人,得其真传者有二人,一为康叔达,一为刘瑾。书中有席宏达传授誓词,谓传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传,当于宗派图下注其姓名。如或妄传非人,私相付度阴有天刑,明有阳谴云云,此针灸家誓守秘密之明证。但《内经》即有勿传非人之语,当以针法易习难精,深恐无识之徒,得其皮毛,肆意图利,贻害病患,故郑重传授,借以垂戒耳。
明季大江南北,以针名世者,尚有二家。一为姑苏凌汉章,其于周身穴道,不须按揣,隔衣针之,亦百不失一,所谓目无全牛者也。一为六和李千户,针法亦极精,但其按穴必须去衣折量,先以墨点记其应针之穴,然后下针。其术不同,而神乎其技,则初无二致,人谓其异曲同工。
元明之间,有一秘密之针灸书,得之者视如枕中鸿宝,名曰《卫生针灸元机秘要》。万历中太医院官杨继洲得其书,谓当公之于世,乃为之补辑刊刻,易其名曰《针灸大全》。同时有高武者,着有《针灸聚英》、《针灸节要》诸书。凡历代相传之针法灸法,及针灸家之备歌各赋,多搜括无遗。元王国端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亦多录私相传诵之歌括歌赋。盖皆热心
针灸学,惟恐古法失传,同抱一普及公开之思想者也。
吾师黄石屏先生为人治病,亦隔衣下针,无须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无一误。盖与明季凌汉章所传针法,为一脉相传,固由于周身穴道烂熟胸中,无须临时脱衣挨按,然其随手下针百无一误者,另有取穴准确之法,较之脱衣挨按,尤为迅速。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师之法,隔衣下针,并非故为所难,亦由习之既久反较脱衣为易。此等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将
来实习时,吾师所传隔衣下针之法,当可望其普及也。
习针科者,对于晕针及吸针之解法,务宜讲明有素,庶不致临事仓皇。晕针固险,而吸针尤险而危。昔朱丹溪有一门人,为病者用针,针为气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其人急趋丹溪求教,丹溪闻之变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葛至,急于他穴下一针,其吸入之针,应手射出。
可见针法自有真传,到此紧要关头,丝毫不容假借矣。
或问
予编《秘传》竟,或有进而问者曰∶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说确不可易乎?曰∶此不过示以大概,其实治病无定穴也。大凡邪中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用针正如用兵,彼动则此应,或出以奇,或守以正,无有定制。如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
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夫病变无穷,针法亦无穷,病或在上而从下取之,病或在下而从上取之,或正取,或直取,审经与络,分气与血,病随经而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予所以选录《灵枢》、《素问》、《难经》置于卷首,使人熟读深思者,正欲人知此随机应变之理,而得圆机活法也。
或又曰∶圆机活法,既得闻命矣,但学人望洋无下手处,奈何?曰∶譬犹匠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
规矩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弟子矣。夫圣人之于针,非经络孔穴,无以教后学。后学非经络孔穴,无以受之师。苟不知变通,徒执孔穴,所谓按图索骥,安能尽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此之谓也。
或曰∶今有专取奇穴治病,亦多有效,究竟是否?曰∶人身正经十二,奇经有八,大络十五,小络三百余,皆所以行气血也。圣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岁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后人以为未尽,更取奇穴,是犹置闰月也。奇穴者,络穴六,经穴二。余络余经,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圣经。又有六十六穴,拘于日时开合用之,犹未周备,而况拘于八穴者乎。盖八穴病
在气分,则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损元气,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泻气也。邪在血分,则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岂非可笑。
或曰∶针灸宜避天忌日,何也?曰∶经云∶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己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应四季中州,其日戊己。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值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或曰∶后世有子午流注之说,始于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气血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晨毕。每日遇阳干合处,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乙日乙酉时,肝出穴为井云云
,其说甚长。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其说于经亦有据乎?曰∶此皆臆说。《内经》、《难经》所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谓阳日阳时阳经穴开,故甲子日甲戌时甲胆窍阴井开,此固然矣。丙子时属于乙丑日辰,乃阴日阳时也,而谓丙小肠前谷荥穴开,其与阳日阳时之说,合乎否乎?举此一端,其余可推类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经言荣卫之气,五十度大会于手太阴。终古不改其常度,此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血先气后,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后世哉!
或曰∶针灸家动谓各有秘法,不轻示人,信乎?曰∶传世所传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龙摆尾云云,可谓已尽之矣。舍此谓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况此等法,证之于经,则有悖于经,质之于理,则有违于理,彼以为神,我以为诡,彼以为秘,我以为妄。此编虽亦罗列诸法于前,因既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其法。且外间所传者,往往名是而实非,予故为之考证其说,归于至当,免其以讹传讹,且可与《内》、《难》诸法,考究异同,俾能实验于针下。如果精研经旨,深明古法,则于近世之所谓秘密,虽全弃而不可用也。
或曰∶诸家针科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于经欤否欤?曰∶此多出于后世,于经并无考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悻理尤甚。经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
失。
又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岂留呼而可为定准耶?经又云∶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根据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根据呼数而去针,徒使破皮
损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浓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某穴,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灸则不针。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
或曰∶《内经》明言足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
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此皆古法也。如先生所说,则经中所论,并皆非欤?曰∶此古人特论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为拘也。经曰∶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而病益。又曰∶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为度量者,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者是也。
或曰∶近世针法,刺左边之穴,将针右拈而气上行,将针左拈而气下行,刺右边则反之。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其法亦可师欤?曰∶经络周于人身,无有左右上下之别。今针左右不同如此,将谓左之经络,与右之上下两不相同耶?经曰∶刺不知经络之往来,血气之流行,不足以为工。此亦可谓不知经络之往来矣。
或问近世补泻之法,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用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其法是耶非耶?曰∶经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此论一年阴阳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阴阳之升降,午前阳升阴降,午后阴升阳降,无分于男女也。考之《内》、《难》,男女脏腑经络穴俞血气昼夜周流,无不同。今言午前午后,男女补泻颠倒错乱如此,悖经旨也甚矣。
故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实须其虚者,针下寒也,刺虚须其实者,针下热也。曰寒曰热,以针下为候,何尝以提按而分男与女哉!
古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
汪绍达先生曰∶穴法歌传世已数百年,并未帮助何用,但云相应而已。昔尝举以问老友濮云根据,据转述其师陆九芝先生云∶此针灸家一大秘密也。凡救晕针及拔针不出种种危险,皆于此相应诸穴下针,但从未有注明何穴救晕针,何穴救吸针,致后人无从措手。然果能明于各经脉中之气机,某经与某经互相贯通,此穴法歌中所云某穴与某穴互相为应者,有如何关系,自不难由此例彼,推类而知也。愚按∶吾师石屏先生于救晕针各穴,多至十余处,皆与此歌所云之各穴相符。盖吾师之针法,传于异人聂君,聂君又传于济宁州之高僧,除传授针法外,尚须授以炼气运气诸法,故能于极柔之金针,运以刚劲之真气,由孔穴以入经络,济危救急,指挥如意,又不仅在穴道之相应已也。
汪先生又云∶古法救晕针者,但取夺命穴救之。其穴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今各穴相应之法,既经发明,救急之法益广。愚按∶吾师石屏先生于百会、人中、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皆能随时取以救治晕针之危急。信乎吾师门之所发明者,于古歌若合符节,尤足征渊源之有自矣。
承浆应风府,风池应合谷,迎香应上星,翳风应合谷,听会应合谷,哑门应人中,攒竹应大阳,大阴应合谷、睛明,内迎香应合谷,人中应委中,肾 应委中,髋骨应风市,足三里应膏肓,肩井应足三里,阳陵泉应支沟,昆仑应命门,昆仑应行间,申脉应合谷,太冲应昆仑,髋骨应曲池,肩井应支沟,尺泽应曲池,肩 应髋骨,间使应百劳,关冲应支沟,中渚应人中,少冲
应上星,后溪应百劳,神门应后溪,通里应心,百劳应肺 ,膏肓应足三里,风门应列缺,照海应昆仑,鸠尾应神门,中极应白环 ,天枢应脾 。
今世所传之针法
《内经》、《难经》所传之针法,通乎造化之理者也。今世所传之针法,率多无稽之言,岂可相提并论。
然古经文意深奥,必须沉潜玩味,乃能得其精微。今人喜简厌繁,贪求浅近。其于圣经视同虚文,孰肯留心于此。兹为普及针法计,取今世针法之近理,而为历代所传习,施之病患确有实效者,择要论列,以便入门。所论各法,虽多为他书所同有,然于他书传讹之处,概行订正。故针法之名称虽同,而所述之方法多异,学人幸勿以其近而忽之。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却用泻法。
令病患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后,轻提针头左转,如针数处,具根据此法。转毕,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泻。
补法则根据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若针数穴,俱根据此法。
行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入一二分,轻提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根据此法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
三才法
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号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号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号曰地才。得气补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泻者,吸气针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气泻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吸也。
候气法
病未退者,针下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未可出针,出则病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病势已退,针下微松,如鱼吞饵之状,乃真气至也,方可出针豆许,搓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急扪其穴,泻者呼之去徐,不闭其穴。
近世针家十四法
(以下各法,诸家之书不同。兹从实验后考订改正,其紧要异同之处,识者自能辨之)
一切
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令血气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穴,右手持针,插穴有准,此下针之法也。
二摇
凡退针出穴时,必须摆撼而出之,所谓青龙摆尾者,即摇法也。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法也。
三退
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时,方可出针。又一泻法,一飞三退,邪气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针宜速,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吸,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飞者进也。
四动
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所谓白虎摇头者,亦用此法。又曰飞针引气,以大指次指拈针来去上下也。
五进
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又有补法,一退三飞,真气自归。其法一提至天部,三进入地部,提针宜速,进针三次,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
六循
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七摄
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食中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八努
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拈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努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气或行迟,两手各持其针,仍行前法,谓之龙虎升腾,自然气血搬运。故曰努以上气。
一说∶用大指次指拈针,名曰飞针,引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飞针引之,则气至矣。
九搓
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气。
按《内经》云∶针入而肉着者,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兹谓转紧缠针,与经不同。
十弹
补泻之时,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用次指弹之,象右泻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曰弹以催气。
十一盘
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兼子午捣臼提按之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如针关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脐下之病,退出二分。
十二扪
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一说∶扪者因痛处未除,以手扪摩痛处,外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十三按
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十四提
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
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之故。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
白虎摇头
似手摇铃,退方进员,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云∶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白虎摇头行血,虎为阴属之故。行针之时,插针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每施五息
。退方进员,非出入也,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摆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龙补虎泻也。
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拈针也。)又云∶下针时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脉也。
赤凤迎源
展翅之仪,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吸而右退,呼而左进,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推至人部,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风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脉也,凤补龟泻也。以上四法,所谓通关过节者也。
龙虎交战
下针之时,先行龙而左转,可施九阳数足,后行虎而右转,又施六阴数足,乃首龙尾虎以补泻。此是阴中引阳,阳中引阴,乃反复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阳也),令九阳数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阴也),令六阴数足,首龙尾虎而转之。此乃阴阳升降之理,住痛移痛之法也。
龙虎升腾
先于天部持针,左盘按之,一回,右盘按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拨弩机之状,如此九次,像青龙纯阳之体。却推针至地部,右盘提之,一回,左盘提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纯阴之体。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按之在前,使气在后。若气血凝滞不行,两手各持其针行之,此飞经走气之法也。
子午捣臼
下针之后,调气得匀,以针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数。左右转之,道引阴阳之气,百病自除。谚云∶针转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臌膈膨胀之疾也。
烧山火
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地气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急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随按令病患天气入,地气出,谨按生成息数,病愈而止。一说∶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九阳者,补也。先浅后深者,浅则五分,深则一寸。
透天凉
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三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随提令病患地气入,天气出,谨按脏腑生成息数,病自退矣。一说∶一度三进三退,则成六矣。六阴者,补也。
阳中隐阴
先寒后热,浅以深,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热至便进针一寸,行六阴之数,乃阳行阴道之理,则先补后泻也。
阴中隐阳
先热后寒,深而浅,先针一寸,行六阴之数。寒至便退针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乃阴行阳道之理,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
针入穴后,行九阳之数,气至慢慢转换,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拔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阳之数,得气随吹按添,就随吸抽提,其实在乎动摇出内呼吸同法。以动摇出内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谨按生成息数足效也,此治瘫痪半身不遂之疾。
调气法
下针至地,复出于人。欲气上行,将针右拈;欲气下行,将针左拈。欲补先呼而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退搓拈,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病所。再用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四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然后用循摄爪切,无不应矣。
进气法
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患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
亦可龙虎交战走注之病,左拈九,右拈六,是亦住痛之针。
纳气法
下针之时,先行进退之数,得气便卧倒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便立起针,复向下纳,使气不出。
又云∶下针之后,如真气至,针下微微沉紧,如鱼吞饵之状。两手持针,徐徐按倒,令针尖向病,使气上行至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上行不回也。
留气法
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入,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可治 癖 瘕之病。
注解标幽赋
此赋自宋元以来,即相传不废,针灸法之全体大用,包括无遗。在针灸各歌各赋中,最关重要。各书中亦重载有此赋,但文多不全,且无注解,于读者甚为不便。兹照古本录其全文,并加详注,以供学人之探讨。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第一韵专论针刺之当谨慎,不可造次,须辨经络阴阳、脏腑虚实而行补泻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第二韵专明十二经脉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阴之脉穴出云门为始,至丑足厥阴之脉穴出期门为终。周而复始,相为循环,与滴漏天度无差,号曰斗合人统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诸络十二经、奇经八脉,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尽取名。然不过一昼夜脉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背为阳,行于阴俞,腹为阴,行于阳俞,总三百六十余穴,左右辅助,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三阴从足走至腹,手三阴从胸走至手,《难经》所载明矣。)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手法在人,根据经用度。)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气血多少,已注经络,不必重论。)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指弹其穴,穴下气轻滑慢,气未至也,勿刺。待气至,方可刺也。穴下气来沉涩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至也,可留则留,可速则速,寒则留,热则速,不可失时,候气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气至,方可刺也。)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
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不治。
(气之至也,刺之即愈。气未至也,如刺绣工,徒劳人尔。)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古针有九名,毫针按七星,斡运璇玑,最为常用。)
本形金也,有触邪扶正之道;(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针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然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恒所用者,毫针也。按黄帝铜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止有八分为针柄,是针二寸四分也。按气血经络,变化无方,惟针所治。)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脏腑要分表里虚实寒热,针法在斯矣。)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太乙移宫之日,八风之邪,主人寒热头痛。若能开辟四关,病可除也。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脉也,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土是根基。
(先占口鼻,呼吸匀者可刺。水土者,太溪、冲阳也,绝则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井。相根据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疑者,疾也)。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别两支。
(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根据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字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取穴莫熟于分寸,详字意最紧。手背、足背、脊背阳部分,在两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脚底、肚腹阴之分,在筋骨 之间,以指下动脉应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取五穴者,谓如阳经用甲丙戊庚壬时,取一时分井荣俞经合,五穴既定,然后取一穴得时刺之,三经者,假令胆经受病,宜取肝经。拘关又取脾经,甲胆与己脾为奇耦,三经只取一经,余同此例。)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此言经络须要精熟。督脉任脉,一阳一阴,在明师手指,不可造次。)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本。故知标病大,本病轻浅也。交贯之路,谓阴交阳会,走经走络,配合之处也,皆可互标而刺之。)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海,出入之道。俞募,终始之处,五脏各有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阴俞阴谓之交,阳原阳谓之会。)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灵枢》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此谓三结四根,有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手太阴根于少商,溜于太渊,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阴根于少冲,溜于神门,注于通里,入于极泉。手厥阴根于中冲,溜于大陵,注于内关,入于天池、 门也。按《灵枢》此篇,不载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指法三也,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补虚泻实,损益在此八法。五门者,井、荥、俞、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四季月刺俞穴。五门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辰例。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气也。知之者,刺之无有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己脾,己公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壬飞扬走癸肾,癸大钟走壬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表里,此为十二原穴。八脉者,奇经也。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为八脉也。八会者,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此八穴阴通八脉,相符而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时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时十穴,五六三十,两手两足相对,共计六十穴。一时平取十二经之原,亦可偏经而已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经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古人云∶有八法,弹、拈、循、扪、摄、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下再执呼吸也。)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击。黄帝云∶是动则病,经气更取,所生者病,血络更然。故上下前后左右腹背交经平刺也。)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针之刺缪,交平而刺巨,随气色而针之,故不同也。)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此言三部九候,刺虚实寒热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和,故不损折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穴在重按有准。右手轻拈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此明用针规矩法式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之交,与三阳别走阴跷阳维,皆治产难下胎血晕,此之谓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风科有一,痹言风寒湿冷而为痹也,接续刺包焦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点滴下,渗者浸浸而下,带者随便溺而下。荣卫气息安定,方可刺之。)
静以久留,停针候之。
(用针刺产难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针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通阴跷,足少阴经也,可刺喉闭。大钟走足太阳,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疼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百病麻痒不仁、清冷者虚也,可补之。疼痛者实也,可泻之。五门所主不同,并主心下满闷,荥主气热恍惚,俞主体节疼痛,经主寒热喘嗽,合主气逆泄利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补。
(此一节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丑寅三时者,阴中之少阳,不足为用也。午前卯后,乃辰巳之时,阳中之老阳,可治万病之虚寒。
酉戌亥三时,阴中之老阴,不足生发也。离左酉南,乃未申之时,阳中之少阴,可治万病之烦躁者。温其虚寒,则针而补之,灸而呵之。冷其烦燥,则针而泻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妇人比童子治之。)
循扪弹怒,留吸母以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此言八法虚补其母,实泻其子也。)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此明左右转针补泻,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六邪,风寒暑湿温燥;人有六情,喜怒哀乐好恶,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针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日魂魄皆满,血气坚盈,不可补也。晦日月空已尽,人气亦衰,不可泻也。朔,日月会也。月之阴魄未成,日之阳魂始生,人气亦然,故不可泻也。上弦月始生,气血始结,卫气始行,不可夺也。下弦月始减,人气血亦空,不可迎也。古圣有云∶针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内,晦朔弦望四日,谓之四忌。)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源,免投针而失其位。(位者胃也。)
(灸不当其穴,损伤荣血,肝也。刺不中其法,丧败卫气,胃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 ,二十有二。
禁针穴歌
禁灸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同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令闷倒,三里急补命还平。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并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同,经渠天府中冲位,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并阴市,伏兔髀关及委中,殷门申脉承扶忌。
针验摘录
(一)头风
袁总统身体素来甚好,其思想与记忆力亦远过常人。冬日不怕寒,头更不畏冷,在小站练兵时,于溯风凛烈之中,常光头出外。初不以为意,后因受风过久,时觉头痛,一遇思想太过即发。
民国初年,遇有不如意事更甚,但不过数日即瘥。三年之春,因某项事逆意,而痛增剧至三十余日不愈。南通张季直先生电保石屏先师,力言可愈此疾。
得京电复时,适慎庵在沪,师嘱随行。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皆以泄风泄热为主。每一针刺入,袁即感觉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扶肠胃而下。
师曰∶此即风散热降之象,应手而愈。袁总统称奇不置,浓谢而归。
(二)阳痿
南通张涩老,中年即痿而不兴,其时尚未生子。病原由于幼年用脑过度,可见性与脑最有关系,不尽由于性病也。耳石屏师名,情托请治。其时石屏师为富安场盐大使,情不可却。为针肾俞、关元、气海、中极数穴,即日见效。后每觉疲劳时,必延往治。石屏师罢官后,常驻于通,皆涩老为东道主也。一次随师往,见其仅针关元一穴。因询一针足乎?师曰∶此补精而活其气,不宜太过,过之则兴奋,过甚反于年老阳强阴弱之体不宜。予亦承赐一联(能以金针引 起 曾从黄石受书来),并长跋于侧,今尚什袭藏之耳。
(三)中风
戊辰之秋,张盛全病中风不语。在中西医束手之时,余为之针百会一穴而苏,其时人皆以余为善治中风。其实中国之针,何病不可治。己巳春,枥城曹幼珊先生,忽中风而神昏不语,由张盛全急邀余往,脉已停止,两目紧闭,呼之不应。询其家人知病发仅一小时,数日前已觉口眼歪斜。此乃实症,不可误认为虚,乃为针肩井、三里等处,其脉立出,口已能言。询其本人,则云四肢麻甚。余复针头之风府。足之涌泉,三日即能起坐。复刺口角之地仓而口正,刺目 之睛明而眼不斜,七日即康复如常。八年来体健身轻,虽七十有一,视之如五十许人也。曾以神针寿我四字为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