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12 16:37 编辑
七十年代腕踝针正式公布于众,笔者运用腕踝针于临床屡见奇效。实践证明,腕踝针简单易学,简单易行,治疗运动创伤见效快、范围广,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普及推广的实用价值。 腕踝针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总结西医电刺疗法和中医传统针刺疗法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来的,是中西医创造性结合的成果。它遵循循经感传的规律、神经感传的规律、全息学说,依据十二皮部在身体的分布,将人体划分为六条带或区,通过十二皮部在腕踝部的络穴,作为进针点,各种针点主治相应带(区)内疾病,用毫针沿皮下浅刺,治疗相关病症,它对各科疾病都有一定疗效,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方面见效迅速疗效显著,对头痛、牙痛、伤口痛、拉伤痛、扭伤痛、挫伤痛及痛风等,有针到痛止之神效,对瘙痒、冻疮、月经失调、痛经、白带多、停经、美尼尔氏症、肩周炎、骨质增生等病症均有显著疗效。对 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腕踝针的特点 简单易学,简单易行。进针点少,“区”分明了,易记易掌握,操作方法简便。治疗时不需脱衣服,只需露出手腕和足踝,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治疗。 治疗见效快,范围广。腕踝针应用的范围广,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很好疗效,尤以疼痛为主症的一些病症,如炎痛、伤痛、关节痛等疗效奇快,对运动损伤能快速减轻组织出血和水肿,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因针是刺入腕踝部皮下,这里没有重要器官,就不会损伤大的器官和神经,所以安全,很少晕针,也不会出现折针现象,治疗时针刺过皮肤时可有轻微刺痛外,针在皮下刺入无酸、麻、胀、痛等不良反应,病患者容易接受。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7~65岁。病程最短的为1天,最长者为4年。经治疗发现,一般新发病痛与新伤,显效快,就诊次数少,慢性疾病及陈旧性损伤,不同病程长短与病势轻重,均需多次治疗,方可达到满意疗效。病程长、病情重者,需较长时间治疗。 新伤见效快、疗效高,有些病例一针即告病愈。陈旧性损伤,虽然见效慢,但疗效稳定,多次治疗,均可痊愈。 新旧损伤或疾病,时有反复,留针在身,病情稳定,针一取,病情复原者常有,如弯曲损伤患者。因此,应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决定留针时间长短和治疗次数。急性病例可一日一次,一般隔日一次。需多次治疗时,可以10次为一疗程,进展缓慢的病例酌情增加疗程,疗程间不必间断。 典型病例 张××,男36,教师, 10月5日就诊。右肘关节疼痛8月,关节活动度差。查:全身状况良好,仅右肘外侧桡骨头酸胀,明显压痛。嘱咐停止锻炼一月,取右上4针刺,每天一次,留针一小时。共进针15次痊愈, 5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李××,男, 21,学生, 3月8日就诊。7日上午上篮球选项课,不慎落地右外踝韧带拉伤。查:全身状况良好,右外踝肿胀,功能受限,申脉、金门等穴位处明显触 痛。取右下、4、5留针至翌日下午4时取针,只针一次,瞩其一周内不参加运动锻炼。一周后随访告愈。 何×,女, 23,学生, 3月17日就诊。2个月前,骑自行车不慎与人相撞倒地,致左、右手腕关节韧带扭伤,经服中药、西药、理疗等治疗,肿胀消失,疼痛减轻,但 至今尚不能用力。查:右手腕关节处内外压痛明显,关节活动无异常,取上右2.5,每日一次,留针1小时,针3次痊愈。2周后随访告愈。 科学分析运动损伤,以利于腕踝针治疗时的查区选点不同外力作用条件下的运动损伤牵拉损失:沿肌肉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牵拉作用力引起的损伤,造成肌肉拉伤,肌腱与肌肉交界处损伤,肌腱损伤,甚至肌腱附着处的牵拉伤或撕脱性骨折。在多轴向运动的关节损伤中则与作用力方向以及配布组织的结构有关。 收缩损伤:沿肌肉轴线方向相向的两个压缩力造成的操作损伤,引起肌肉在缩短过程中的压缩损伤。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局部粗、僵硬等改变。这种损伤只在收缩时有疼痛,而牵拉时则不明显。 扭转损伤:沿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扭转力形成的损伤。表现为肌肉、肌健起止点的损伤,关节部位韧带拉伤,腰椎的关节紊乱,半月板损伤等。 弯曲损伤:由作用支点上下或左右的应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偶引起的弯矩作用的结果。多见于颈、腰椎的运动损伤,表现为脊柱的侧弯以及侧弯所引起的症状。 剪切损伤:由于肌体、组织受到两个相等相反切向力作用的结果,引起软组织的挫伤和骨骼关节错位。即所谓“筋出槽,骨错缝”。 静力性损伤:多为长时期性用力维持肢体保持在某种姿势,或长期从事某种单调的平衡运动所致。表现为疲劳损伤,慢性劳损,出现肌紧张、肌痉挛等。 疼痛与运动损伤 剧烈疼痛:多见于急性损伤。常为肌纤维、肌腱、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的撕裂伤,部分撕裂或全部撕裂;关节错位,脊柱的关节紊乱,滑膜嵌顿等。 疼痛:可见于急、慢性损伤,而损伤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出血、功能活动不受限制或轻微受限。 酸胀痛:多见于慢性劳损、静力性损伤和软组织疲劳。仅表现为肌紧张或轻度痉挛,肌肉作功能力减弱或易疲劳。 牵涉痛:常有某处的肌肉、肌腱损失或筋膜炎症牵涉到其他部位疼痛,如腰3横突综合症牵涉臀部和大腿的内侧疼痛;腰臀筋膜炎,臀上皮神经炎牵涉大腿外侧疼痛,但一般都不过膝。这种牵涉痛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前者疼痛范围大而不规则,而后者则呈明显的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 放射痛与麻木:就椎间盘突出而言,疼痛一般是炎症、水肿刺激神经根所致;麻木一般由于神经根受压迫或神经损伤所致;疼痛与麻木同时伴有,表明在受压迫的同时存在炎症水肿刺激。辨明放射痛与麻木的区别,对疗效的判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二十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二十经脉的十二别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织结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之外的又一完整系统。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生理情况下运输气血、传导信息、运送营养、濡养全身、协调统一、平衡调节,在病理状态下能够抗御病邪,反应症状。经络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它与经脉、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而且比经络更为广泛。皮部的功能主要为抗御外邪、传导病变。当外邪侵犯时,位于人体浅表的皮部和分散流行于皮部的卫气即发押其防御作用,由于十二皮部含人体体表的皮部和十二经脉于皮肤上的分属部位,经络是“脏腑、经络、体表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故可以说,体表乃经络组成部分,并具有经络功能。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够由相应的皮部去诊治,亦即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腑脏、经络的病变。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得出结论:循经是人体机能调整的一种特性,对于循经是可以激发和控制的,也反映了感传是技能线路。循经感传对于人体的调节作用在生理与病理过程中都有普遍意义。十二皮部可能是发生循经传导的物质基础,无论隐性传导或是显性传导,均系皮部的一种特殊皮肤感觉现象,皮部受到刺激后尽管没有主观感觉或感觉不甚明显,但该刺激仍能沿着隐性线路向所属脏腑器官传递,并发挥经穴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针炙广泛地运用于临床,防治各种病症,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腕踝针于手腕部和足踝部进针点,进行皮下浅刺,各点主治所属区内疾病,其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皮部相对应,其疗疾作用正是激发卫气循经感传的效果。 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各系统器官各有其特殊的形态和功能,离不开整体而独立生存。人体可分为若干局部,各局部由许多不同器官结构组成,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各系统生活在同一个内环境之中,由神经和体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调节作用达到统一、协调、平衡。神经系统功能十分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就是说,内外环境的刺激,首先作用于感受器使之发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神经中枢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作用,再沿传出神经到达一定的效应器,引起相应的活动。在人体从皮肤至骨膜的所有组织结构中,浅部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深部组织中,除有神末稍外,还有肌梭、环层小体等。其中游离神经末梢在组织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现代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真正的感觉神经末梢和换能器都是传入神经纤维本身的外周游离神经末梢。针刺机体,不同的刺激方式或刺激数量,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和种类就不同。这些数目不同,粗细不同的神经纤维或末梢兴奋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以不同形式的编码传导到高级中枢,就产生不同类型的针感。针感是取得针刺疗效的必要条件,没有针感就不可能有针刺效应。如传统针刺会有神经干上麻、骨痛、肌肉酸、胀等针感,并有辐射、传导。而腕踝针于皮下浅刺,不得有任何不适。这种特殊的针感,恰恰在于刺激了皮 下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这个真正的神经末梢和换能器,从而引起神经中枢的极大“关注”,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