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故称“五十肩”。笔者采用腕踝针并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50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有教师、驾驶员、农民、居民,都有不同程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障碍。全部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肩周炎诊断标准。年龄48~6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年半,病程长者(超过1年)伴有轻度的三角肌萎缩。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排除肩关节结核、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及肩关节的其它器质性病变。 治疗组:采用腕踝针配合推拿疗法进行治疗。按照腕踝针定位法,在腕部上约两横指环腕一周处定了6个与身体分区编号一致的进针点。根据肩关节疼痛的区域不同分别选取相应的进针点。肩周炎一般选择阳经上的点,即上4、上5、上6点,一般每次选取1~2个进针点,疼痛较甚者可选3个进针点。肩关节前侧痛(即臂干线前、中处)常取上4、上5点;肩关节后侧痛,常取上5、上6点。针尖方向朝症状端,针刺时,要求不引起酸、麻、胀、痛的感觉,同时针留于皮下,以手腕关节活动不受影响为度。操作方法:取1.5寸毫针,右手拇指持针,在进针点上先行皮肤消毒,对准进针点,快速垂直点刺,进入皮下,再行调针,不能捻转,持针柄手指要感到无阻力,缓慢将针完全推入,以患者活动腕、肘关节时进针部位无疼痛或不适感,即可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于皮肤上,然后行推拿疗法松解粘连之肌腱,操作同对照组。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一般可留针24 h,病情严重者可留针48 h,留针期间要求患者加强肩关节的活动,埋针处尽量不要遇水,以防感染。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恢复;病情较重的患者一般经过2~3个疗程治疗后,疼痛逐步消失,功能恢复。 结 果50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8例,未愈2例。在治疗时间上,1例治疗3次即愈(留针24 h);3例治疗5次即愈(留针24 h);20例治疗7次即愈(其中6例留针48 h,14例留针24 h);16例治疗10次即愈(均留针24 h);8例治疗10次后症状减轻,后伸曲背功能仍稍受限(其中4例留针48 h,4例留针24 h);2例经10次治疗后,疼痛稍有减轻,但功能活动仍受限。总有效率为96%。 典型病例:患者丁某,女,60岁,居民。2007年10月13日右侧肩关节反复疼痛1年半,抬肩受限4个月。曾自服中药止痛(药物不详)和药酒外擦,疼痛缓解不明显。现感肩关节疼痛加重,不能梳头,穿衣困难。夜间翻身不慎压之疼痛难忍。查:右肩沿臂干线前、中后处有压痛点,臂外展约70°,背屈30°时疼痛难忍,三角肌轻度萎缩。诊断:肩周炎。症状定位及针刺点:上4、上5、上6点。疗次:10次。针疗过程:采用留针24 h,隔日一次,每次施针后均配合推拿手法松解粘连的肩关节。针至第3次时,右肩部各压痛点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改善,臂外展约可达110°,背屈45°,上抬已能触摸头。改为每周两次,针至第8次后,肩部疼痛已消失,举臂正常,仅屈臂向后背时,还有受限感。10次以后,疼痛消失,右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后伸等功能恢复,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疗效:治愈。 肩周炎的发病机理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脉,造成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素问 痹证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邪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腕踝针的理论根据来源于传统经络学理论及《灵枢官针篇》。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古代这种针刺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调理保卫体表的卫气。 腕踝针治疗方法:一是划线分区,把身体上下分为6个区。二是定点进针,从腕踝部十二个点进针治疗全身的疾病(腕踝部12个进针点大致相当于十二经脉的络穴)。腕踝针治疗肩周炎,选取发病部位相对应的点,即阳经部位上4、上5、上6进行。三是皮下平刺,不要求任何针感,只进到皮下,不进入肌层,相当于古代十二刺中的所谓“浮刺”和“直针刺”。不要求针感,但不等于说没有针的刺激(可以推动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足以振奋皮部之经气,依次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痹阻之经络得以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