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4|回复: 1

眼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心得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2-16 16: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16 16:30 编辑

       眼针是在眼眶周围穴区用针刺或其他针灸方法刺激,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它是传统针灸施术的一种新的针法。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由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首创并临床推广应用以来,有着显著的疗效,深得医者及患者的好评。作者跟随彭教授学习多年,深得眼针疗法要领,20 余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应用眼针疗法治疗疾病每每效验,有着自己的独到体会。现将其应用眼针治疗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起病急骤,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患者最大痛苦在于关节疼痛。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症”“历节病”“痛风”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由于正气虚衰,阴阳失调,湿热痰瘀等留聚体内,阻滞经络,复因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发痛风。作者认为本病与饮食、情志、脏腑、经络、气血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湿热浊毒痹阻经络而急性发病,不通则痛,针灸治疗应予通络止痛为先,而眼针止痛效果尤为显著。眼睛与经脉相沟通,通达内外,与人体各脏腑部位关系密切,《灵枢·大惑论》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素问·五脏》云: “诸脉皆属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等,都说明眼通过多经络、多脏腑与全身相联系,而非一经、一脏或一腑的联系。作者治疗本病,着眼于患者关节疼痛,采用眼针结合巨刺法和远道刺法缓解疼痛,效果良好。《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经,非络脉也。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灵枢·官针》有曰: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按照眼针主治作用穴区分布,眼针中的下焦区主治脐水平以下疾病,其中包括下肢痛症,上焦区亦如此,因此,作者根据患者疼痛关节部位在上肢或下肢,取眼针上焦区或下焦区为主穴,根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结合本病急性发作时剧痛而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的临床特点,以对侧心区为配穴对症处理,患者关节疼痛大为减轻,而后运用巨刺法结合远道刺法进一步缓解疼痛,收效甚好。
       典型病例: 患者,男,57 岁,自诉晚饭喝老火汤后,夜间突发左足踝部剧痛而醒。次日早上即至门诊求诊。查体: 左足内、外踝关节局部肿胀,肤温较高,压痛明显,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血尿酸 543 μmol·L-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让患者自评疼痛程度,评分10分。西医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期) ; 中医诊断:痛风( 湿热蕴结) 。治疗经过: 选取左下焦区,轻刮针柄,待患者诉针刺处有酸胀感时,嘱其缓慢活动左踝关节,约 1 min 后患者诉疼痛甚为缓解,VAS 评分为 4 分,外踝部仍留紧痛不适,符教授再取左侧阳谷穴,针即缓解。嘱患者可活动关节,慢步行走,5min 后诉疼痛已基本消失,再测VAS 评分为 0. 5 分。
       二、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综合征,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状。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书中便已对其进行描述,《素问·长刺节论》云: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素问·痹论》曰: “痹在于筋,则屈不伸”,属中医“筋痹”“痹症”范畴。作者认为本病起于风寒或风湿之邪客于经络,或因闪伤血瘀气阻,导致经络痹阻,气血不通,眼针治疗祛邪通络,活血止痛。选取眼针相应穴区治疗本病,根据其病变部位属下焦,选取眼针下焦区,结合具体疼痛部位的经络循行,依据《灵枢·经脉》中经脉的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证属太阳经配以膀胱区,证属少阳经配以胆区,均取患侧,据此为主穴。配穴以坐骨腰部疼痛加肾区,因扭伤而致气滞血瘀而疼痛甚者配以体针健侧至阴或足窍阴,腰腿痛时重时轻或与天气有关者加灸双脾俞和双膀胱俞。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 岁。患者出现右腰腿放射性疼痛7 d,行走受限,蹲下难起,不能坐正,穿鞋困难,夜晚右腓肠肌疼痛难忍,每晚需服止痛片止痛,但 3 h 后疼痛又复发。查体: 右直腿抬高试验 30°角阳性,4 字试验阴性,沿右坐骨神经通路大肠俞、环跳、委中等穴位均有压痛。右眼下焦脉络暗红。舌边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 右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 痹症( 气滞血瘀) 。治疗经过: 开始体针大肠俞、环跳、委中,挑治膀胱俞、秩边、承山,2%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封闭,治疗 4 次无效。3 月 9 日改用眼针治疗,先针下焦区右腿能抬高到 60°角,再加膀胱区即能坐起自然,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能下蹲起身。3 月 10 日复诊,诉针后当晚不需服止痛片能安睡,但早起时有轻微腰腿痛,守眼针上方4 次治疗而愈。
       治疗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是以腰部不适或腰部持续性剧痛,不能行走和翻身,咳嗽、呼吸等腹部用力活动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小关节突等组织急性扭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中医属“腰痛”范畴。作者认为本病多由用力不当、跌扑损伤、暴力外伤等因素致腰部损伤,腰部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正如《金匮翼》上载: “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立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经脉以通为常,持重抬升、暴力扭转等使经行不畅,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景岳全书》有曰: “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治疗本病,依据膀胱经循行于腰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曰: “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以眼针双膀胱区为主穴,配以腰部正中痛者加肾区,腰部转侧受限或腰部及下肢外侧牵涉痛加双胆区,腰痛不能俯仰者加双肝区,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典型病例: 患者,男,41 岁。患者于 3 d 前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疼痛难忍,直腰、弯腰受限,无下肢牵涉痛。经中药外敷治疗 3 d 无效。查体: 两侧腰肌紧张,双志室穴处压痛明显,行走困难,腰不能挺直,腰部前屈 60°角阳性,拾物试验阳性,X 线检查示腰椎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断: 腰痛( 气滞血瘀) ,治疗经过: 眼针取穴左膀胱区、右肾区。针刺得气后,行刮针泻法。2min 后腰痛即减轻,腰能伸直,1 min 后腰痛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次日复诊已无腰痛及局部压痛,仅有坐时腰酸,守原方再治 1 次而愈。
       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多种炎症细胞核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其急性发作时患者突然发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支气管哮喘对应于中医哮喘病名,认为其病位在肺,与肺、脾、肾相关。符教授指出,哮喘的发作是因肺中伏藏之“宿根”被外邪所引动,肺气宣降失常,气道失司,气机逆乱上逆而为喘急气短,下滞为胸膈痞满,《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云: “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肺发生病变,又可因气机逆乱、水液代谢障碍及血液循环不利等病变而变生其他脏腑病变。由于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与眼睛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根据哮喘“发时治肺”“肺居上焦”的理论,故治疗本病时将治肺贯穿始终,选择与肺系相的眼穴———肺区和上焦区,调理气血,止咳平喘,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疗效显著。
       典型病例: 患者,女,38 岁。患者哮喘病史 20 年,一年四季均发作,每于闻刺激性气味或来经时发作,经服中药、西药治疗无效。昨天哮喘再次发作,气喘、痰多、喉中痰鸣、不能平卧,自服泼尼松、息喘灵未能控制,后就诊于某医院急诊,予地塞米松加氨茶碱静脉滴注亦未缓解,遂由家人陪同至门诊要求针灸治疗。查体: 口唇紫绀,喉中痰鸣,心率118 次·min- 1,呼吸40 次·min- 1,双肺布满哮鸣音,全身汗出。舌淡胖暗、苔白,脉滑数。西医诊断: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诊断:哮证( 寒哮) 。治疗经过: 先针刺上焦区,约 2 min喘止,哮鸣音基本消失; 继针肺区,留针15 min,复体查呼吸 20 次 · min- 1,心率 96 次·min- 1,双肺无哮鸣音,口唇泛红。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6: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16 16:31 编辑

      眼针疗法源于内经中眼与五脏六腑相关理论的阐述,《灵枢·大惑论》有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后世医家王肯堂明确了眼的脏腑划分理论,而彭静山教授对这些理论总结发挥,眼针疗法由此而创立,作者继承彭教授眼针疗法理论的同时,不断在临床中实践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以上疾病甚有疗效,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疾病如中风、肩周炎、头痛等亦有运用眼针治疗,亦有心得,其经验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以疗众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3:54 , Processed in 0.14788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