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0|回复: 1

针刺的深度与疗效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2-20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20 16:33 编辑

      关于针刺深度与疾病疗效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  刺要论》提出针刺深浅的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近年来,在临床和实验中关于针刺深度与疾病疗效关系都有一些报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同一疾病针刺相同穴位的不同深度的疗效比较
       朱国祥等在环跳穴不同深度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1)浅刺组(针刺深度为0. 5~1寸)与深刺组(针刺深度为2~3寸)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 05); (2)深刺组存有麻木感的例数明显多于浅刺组;(3)浅刺组不易出现滞针、折针或晕针等情况,而深刺组由于追求下肢放射样传导感,反复刺激神经干,有可能对神经本身产生损害。提示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浅刺法有其优越性。
       陈力分别采用了常规针和短针(1寸)针刺治疗肩周炎,两组取穴、疗程均相同,观察其疗效及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表明,常规针刺组治愈率为67. 1%,短针浅刺组为69. 7%,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短针能明显地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和恐惧心理,易被接受。俞国桥将82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浅刺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各42例,比较其疗效。浅刺组取0. 3 mm×25 mm针灸针,浅刺5~10 mm,行针缓慢、均匀、小幅度的提插捻转约30 s,不论得气与否,均轮换选取头部、上肢、下肢3对腧穴,加电针刺激,其对照组只是针的不同,选用0. 3 mm×(40~60) mm的针灸针,前组总有效率为95.24%;后组40例,总有效率为9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浅刺组可以避免常规针引起的肌肉痉挛的弊端,具有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的作用。说明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浅刺比深刺具有优越性。
       以上的结果提示,浅刺具有与深刺相同或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和恐惧心理以及避免深刺引起的肌肉痉挛等优势。
       张翠彦对比了深刺组(20~30 mm)23例和浅刺组(10 mm)24例,针刺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结果表明,深刺组的有效率为87. 0%,浅刺组有效率为29.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熊飙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较长针深刺(1. 5~2寸)45例和短针浅刺(0. 5~0. 8寸)温针灸35例颈夹脊穴疗效,发现长针深刺组疗效优于温针组(P<0. 05),其疗程明显短于温针组(P<0. 01),临床症状的改善也优于温针组。
       薛平武观察深刺次髎穴(90 mm)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两组均配合针灸、牵引、推拿综合治疗,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 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 3% (P<0. 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为8. 6%,对照组为20. 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邓伟哲等比较深刺(45~55 mm)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为主治疗28例偏头痛、常规针刺组(风池20~25mm)24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疗效,其三组的疼痛消失的时间、疗效、复发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0. 05)。说明了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陈夏燕比较深刺(约3寸) (44例)与常规针刺(44例)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说明了深刺夹脊穴有较好的疗效。赵宏等观察条口穴不同的刺法对肩周炎疗效的差异,说明条口穴深刺对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张和平等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得出深刺腰阳关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宋保欣等将130例单纯腰棘间韧带扭伤患者随机分成4组,即深补组、深泻组、浅补组和浅泻组。每组在针刺手法相同的条件下,对比针刺的针尖在韧带内、外不同深度的治疗效果,说明针刺的深度对韧带扭伤的治疗效果影响较大。
       不同疾病针刺相同穴位不同深度与疗效的关系
       同一穴位不同的深度其治疗的疾病可以是不同的。有研究者认为,对于足三里穴,“若针刺五分至一寸治腿部疾病;若针一寸半至二寸治疗胃肠病;若治疗心脏病、气喘病则至少针二寸以上;若治疗头面疾病则要针二寸半以上”。
       不同针刺方向由于刺激组织的差异也可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者认为直刺秩边穴3~4寸可使感应向下肢后侧放射,用以治疗下肢疼痛、瘫痪等症;斜刺向前阴4~5寸,则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斜刺向后阴3~4寸,可治疗脱肛、腹泻之症;刺向少腹部4~5寸则可用以治疗妇科诸症。翳风穴治疗疾病也分深浅。浅刺分①直刺,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外耳病、面瘫。针刺快速入皮,进针5~8分,行提插捻转等手法,使局部酸胀。②斜刺,本法主要用于治疗下颌病变、牙痛。进针后向下颌骨方向斜刺,可适当探寻,使下颌酸胀,甚至向牙床放射。深刺法用0.35 mm×50 mm毫针,针对不同疾病有三种具体刺法:①向对侧乳突方向直刺1.5~2寸。捻转针下酸胀明显,可窜至头面部。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面肌痉挛、眩晕、呃逆、中风等。②针尖微微向上沿耳道方向刺入1. 5~2寸,捻转,耳内酸胀直传入深处。主要用于治疗内耳疾病。③针尖微微向下即指向咽部,刺1. 5~2寸,捻转,针感可达咽部,患者感咽部酸麻,甚至发热。主要用于治疗失语、口吃。
       腹针疗法对深浅要求更为严格。不同的深度可起到不同的作用,治疗不同的疾病。治疗时分天、人、地部,而各部又分别分为浅、中、深刺三个层次,同时各个穴位也包括上、下、左、右不同的区域,以针对疾病的深浅刺和部位。比如上脘穴在“天”部时,可治疗人体颈部的疾患;浅刺,针效作用于前颈部的甲状腺;中刺,针刺作用于颈部中央的颈椎、椎间盘;深刺,针效作用于后颈部的肌肉群。提示同一穴位针刺深浅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以针刺深度不同为基础的特种针法具有不同的疗效特点
       目前存在的几种从《内经》针刺深度为依照的针刺方法。如浅刺的皮肤针、皮内针、腕踝针、浮针、电浮针,以及针刺深度很深的芒针。
       皮肤针仅刺激皮肤的表层,而不刺透皮肤,仅以皮肤微微渗血,或发红即可。其治疗疾病痛苦小,见效快,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用来治疗皮肤病(斑秃、荨麻疹、牛皮癣等),五官科(红眼病、近视、上胞下垂等),内科(头痛、肋间神经痛、失眠等)以及在外科和儿科都有运用,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皮内针通常指的是颗粒型和揿钉型皮内针。不过临床上也将像腕踝针之类的针也归为皮内针。其针刺深度是皮下,无得气感。皮内针的应用范围广,凡体针的适应证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
       腕踝针是在腕踝处针刺到皮下浅层疏松结缔组织,以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尤其是各系统的痛症。近10年来用腕踝针治疗报告的45个病种4 000余病例中,疗效71. 4% ~100%,平均有效率达89. 3%,其中以疼痛性疾病较好。腕踝针对非痛性疾病的治疗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面瘫、面肌痉挛、失眠、老年性白内障、中风后遗症、气胸、阵发性心动过速、顽固性呃逆、股外侧皮神经炎、肠易激综合征、尿潴留、小儿遗尿症、急性荨麻疹等,其有效率大多在90%以上。
       浮针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也可用毫针代替),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同腕踝针一样,针刺到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留针时间长达24 h。对疼痛性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电浮针是在浮针的基础上研制成的,也是针刺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治疗时间为20 min,其治疗疾病范围同浮针,有相当好的临床疗效。
       芒针,临床上针身的长度一般为100~200 mm,既可治疗毫针所治的疾病,又可补偿毫针的不足,特别适用于可以深刺的疾病,如胃病、结肠炎、前列腺疾病、瘫痪、不孕、不育和治疗多种脏腑功能活动衰弱,气虚下陷之慢性病如各种内脏下垂证,以及某些退化性疾病等。其运用的关键在于深刺通过经络感传,气至病所,针刺深度往往比毫针深得多。芒针应用于临床有定向深刺(白环俞深刺3. 5~4. 5寸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弯刺法(如天突穴用弯刺法,使芒针沿胸骨柄内侧缘下行,深3~5寸左右,待患者胸前有胀闷感后立即缓慢捻转出针,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透刺法(如至阳透大椎、神道透腰阳关、腰奇透腰阳关治疗失眠症)。
       以上的腕踝针、浮针、电浮针属于浅刺,也属于平刺,其共同的特点是不要求得气,针刺深度在皮肤及皮下疏松组织,而芒针治疗疾病特别强调得气,得气与否和得气的方向往往是取效的关键。
       另外,还有三棱针、火针。三棱针由于针刺的目的部位的不同,有点刺、散刺等浅表刺法,也有刺及静脉放血的疗法。对于一些外科的病变(如脂肪瘤、痈、疽、腱鞘囊肿)直接刺及病变部位。所治疗的这些疾病都以急、热、实、瘀、痛证为主,有一定的疗效。火针,对其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唯消息取中耳”。所谓“消息取中”,即谓火针应掌握适当的深度。临床报道中多不表明针刺的深度,多选病变的部位为火针针刺部位,针刺较浅,也有循经取穴,深刺的较少。火针对一些顽症痛症有较好的疗效。对大部分疾病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部分疾病的疗效甚至达100%,所以火针可治疗内、外、骨伤、妇、儿、皮肤科等多种疾病,治愈率高,疗程短。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6: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还有一些微针疗法,如耳针、头针、腹针等,针刺有不同的理论指导,深度也不一。
     针刺深度古有论述,近年来针刺深度也从各个方面在发展。从上可以看出针刺的深度有深有浅,针刺有的是穴位也有的是病变的部位。治疗疾病的效果有同有不同,腕踝针、浮针、皮内针等大量浅刺数据说明浅刺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样芒针深刺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深刺有着满意的疗效;毫针有不同的规格、长度,可以进行浅刺也可进行相对的深刺,并可以作为腕踝针、头针、耳针等的针具,临床上大量的运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临床上针刺深度也常以得气感来判定。然而即使同一种病不同医生有不同的针刺深度,没有客观的尺度,却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究竟是为什么,是针刺的不同组织,还是不同的深度有相同的组织,有没有可能与针刺相同的组织而接触的面积或多或少而产生不同的疗效,这些疾病疗效的差异可否用组织结构差异来解释?芒针针刺的组织结构较多,而其他的针刺组织结构较少。如能更多地研究针刺深度与疾病疗效的关系,将能更方便有效地指导临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01:15 , Processed in 0.34422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