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20 16:38 编辑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数十年,在临证治疗上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大量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现将其临床运用腕踝针的独特经验摘要介绍如下: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针刺方法,具有简易方便,安全无痛,疗效较好等优点。吴主任于70年代开始运用于临床,他不断地总结、摸索、探新,成为针灸临床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并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可概括为查区、选点和针法3个主要步骤。其法虽易,但要获得较好疗效,却每一步骤均不能忽视。 查区、选点是基础 查区就是要查明病症所在部位,并将其分归于6个纵行带状区域中。选点在查区基础上,根据病位的上、下,选取腕部或踝部的治疗点。对于病位明确的病症,选点一般较便利,但病位在界际处时,则需精心选点;而一些病位不定或全身性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等病症,一般均取双侧治疗。 针法是取效关键 不同医者临证运用腕踝针施治,取得的疗效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是针法运用恰当与否。吴主任认为运用腕踝针,要特别注意掌握进针、调针和留针的手法,这是取效之关键。 进针:一般选用30号或32号1.5寸毫针为宜,患者取坐、卧位不限,但针踝部以卧位为好。选好区点后,常规消毒,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针,迅速通过皮肤,切勿进入肌肉层,如果进入该层,要缓缓退针,务使针尖达皮下为最佳。然后针体与皮肤贴平,顺直线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4寸。进针要缓慢,术者感觉要松,进针无阻力;要求病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注意避开血管。 调针:应注意两点,其一是深浅,过深则入肌肉层,病者有酸、麻、胀、痛感觉,或针后令患者手(或足)上下左右活动,如见针体随着活动逐渐退出,即说明针入过深,必须退针重新调浅。但如果过浅,病人会有剧痛。必须是不深不浅,恰好在皮下,病人不痛,术者感到手下轻松。二是方向,一般针刺方向都向上(向心),但如病症在四肢末端,则针尖向下。要求针尖指向病所,不可偏弯。往往在效果不明显时,只要将针向左或向右稍微调一下,即能见效。确如《内经》所云:“如风之吹云。” 留针:进针后调针达到要求后,即可把针柄剪短,用胶布将露出皮肤外的部分贴住固定。腕踝针留针时间一般应视病情而定。吴主任主张慢性病症应较长时间留针,秋、冬季可留针长达1天,但患者应注意不污染或弄湿施针部位。可嘱患者自行起针,并用酒精棉球揿压针孔,以防感染。 验案介绍: 案1.刘某,男, 24岁,白铁工。因工作时不慎被铁片击伤右肋,疼痛难忍,吸气、咳嗽时尤甚,不能辗转俯仰。某院骨伤科诊断为软组织挫伤,经外敷膏药,症状未见好转。14日至本科施腕踝针治疗,初取左上2,右上3,均不效,反复调针也不行。后来改取右下3,经调针后,立即感到呼吸轻松,咳嗽不痛。经治2次,诸症悉除。 按:选点正确,并调准好针向,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案2.李某,女, 35岁,公交公司乘务员。有痛经病史年余。每次经前腹痛,经行痛甚。此次是7月12日晚经讯来潮,至15日腹痛难忍,,由家属及同事4人扶持,面色苍白,腰酸头昏。当即取两下1,针后2~3分钟,其痛告止,留针愉快而归。16日复诊,云昨针后痛止未发,今觉头昏。原法巩固,每次均留针10小时以上。7月19日来妇科复诊,特至本室送还针具,并告知病愈。按:对于一些慢性病症,留针时间应足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