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9-12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5特殊疼痛
黎建海等通过腕踝针治疗痛症80例。方法:按腕踝针的症状区位进行针刺治疗:前额头痛针双上1,胸痛针双上2,膝关节痛针双下4,急性腰扭伤针双下6。急性腰扭伤时,配合局部拔罐则收效更捷。结果:本组前额头痛20例中,痊愈10例,好转9例,无效1例;胸痛25例中,痊愈11例,好转14例;膝关节痛12例中,痊愈7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急性腰扭伤23例中,痊愈1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7.5%。治疗1~ 3次痊愈者:前额头痛4例,胸痛6例,膝关节痛2例,急性腰扭伤18例,占37. 5% 。蒋进明等使用腕踝针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疾患80例。方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区。腰腿痛选下5、下6,颈肩综合症选上5、上6、上2,肘膝关节痛选上下2、5,3、4,头痛选上1、上2、上5、上6。治疗区选后在腕上2横指,外踝上3横指一圈处常规消毒,用1. 5寸毫针刺入皮下。病变在近心端时针刺方向向上,反之向下。针入皮下1~2寸,无针感,如有针感应把针调整刺入皮下浅层,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80例均治疗2个疗程,痊愈25例,显效17例,好转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75%。周俊青通过腕踝针配合局部温针治疗痛经56例。方法:腕踝针:双侧下1。体针:气海、合谷、三阴交。针刺方法:选双侧下1,用1.5寸28~ 30号不锈钢针,常规消毒,针与皮肤呈30℃,快速沿皮向上平刺约1.3寸。气海直刺1~ 1.5寸,快速捻转,以局部痠胀,针感达会阴部为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长1.5 cm艾条,从下部点燃,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再置一截艾条于针柄上,续灸;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决定留针时间于痛经发作时连针5(d)次,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行下1个疗程,连续数月。结果:56例痛经患者中,痊愈20例,显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4%。同时,腕踝针针刺对外科疼痛,主要包括肠梗阻、腹部外伤、尿石症、胆绞痛、疝修补术后、肾绞痛等多有不同程度缓解。
小结 近年来,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中医学方面,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痛觉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镇痛原理已部分得到现代医学证实,并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腕踝针是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可提高痛閾,与神经系统也密切相关。腕踝针穴所在区为十二皮部所在,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相应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区.域。根据“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胡侠认为,腕踝针可振奋皮部及络脉之经气,推动气血运行,疏通气机,调和营卫,其中活血化瘀、通络比痛功效尤强。且腕踝针穴所在部位均位于人体腕踝处,为原络穴或其他五腧穴分布所在,是对人体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故对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的影响和调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西医认为,脑血管病的感觉过敏、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半脱位均可造成血循环障碍,体内代谢物质堆积,水肿、缺血、炎性渗出的恶性循环,致使组织细胞变性、坏死,释放致痛物质,兴奋和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腕踝针治疗该病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以及生物体的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效应,缓解病灶部位的痉挛,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炎症的吸收从而达到镇痛效果,特别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针沿皮下刺入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呈线状,比垂直刺入的点范围大”,且越近肢端神经纤维,由神经干转为神经末梢越多,无髓鞘神经纤维也变得越多,对刺激的反应也就越灵敏。因而,腕踝针激起身体对应部位的反应比体针要快。我们临床观察到,多数患者针刺入皮下后,疼痛感觉立即消失,虽在拔针后不久又有疼痛,但这种即刻效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叠加,经过治疗数次后疼痛基本缓解。
近年来,腕踝针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治疗多种疼痛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应用腕踝针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