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7|回复: 1

腕踝针进针点及行针手法创新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180

回帖

328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81
发表于 2014-9-12 2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确定进针点是腕踝针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应用的传统腕踝针进针点,为一区内一个点,且在留针过程中不施行任何行针手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摸索出一区多针法,同时在腕踝针留针过程中施以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旋转等行针手法,据此可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关键词:腕踝针;进针点;行针手法;创新应用腕踝针关键之一是进针点的确定,然而从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和实际应用看,进针点的确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关于是否行针观点小一,因此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故选择规范、可取得高效的腕踝针刺激方法十分重要。本文从文献报道入手,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对传统腕踝针疗法进行完善、创新,以期进一步提高腕踝针的临床疗效。1进针点1.1传统进针点即由张心曙教授所创立的进针点,将人体划分为两侧两段六个区(两侧: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法分为左右两侧;两段:以横膈水平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段;六区:在每侧每段内划分为六个相应区)。上段病变取腕部进针点,下段病变取踝部进针点,左取左,右取右(即取病变同侧的进针点)。具体取穴时,腕部进针点在腕横纹上2寸处,踝部进针点在内踝上3寸处,六区的进针点均位于各区的中点,且每区只进一针,其位置一般不变。1.2临床创新点在传统腕踝针的基础上,我们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将进针点进行改进、创新,证明疗效显著。1.2.1移动进针点临床实践发现,体表及体内病变,不管分属上、下段各区,不仅可在分区内的原有腕部或踝部进针点进针,亦可在该穴的上部、下部或远端部位进针,即将进针点不局限于原处,只要在该段内,均可获得与原进针点同样的效果。即在四肢部进针宁舍其(进针)点,勿舍其区(进针点与病位属同段内)。这一变动,可改善腕踝针对四肢远端病症疗效明显,而对远离腕踝关节病症效果相对稍差的不足。1.2.2多点刺激以增其效传统腕踝针疗法的进针点是根据疾病所属区域,选择相应的腕部或踝部的进针点,一区内一般取一个点。我们在治疗疼痛性疾病的过程中,对部分患者一区针一点收效不甚理想时,往往在该刺激点偏左、或偏右、或左右两侧同时再进一针或两针,但不能超越该区范围,必要时还可增加一针到两针,针刺方向均指向病所,通过多个进针点的刺激,常可收到较佳的效果。1.2.3区内横向刺临床上不管是针一点还是针多点,其针刺的深度均在皮下,刺入时如鱼在水中游动,可完全看到针尖到达的位置,其针刺的方向一般指向病所,即病在刺激点上方,针刺的方向向上,反之向下。亦可在该区内沿上下肢长轴相垂自的方向刺入皮下,其长度不能超过该区区间。2行针手法传统腕踝针疗法要求进针后无任何针感,活动腕踝关节无痛感,且留针过程中一般不行针,这是与体针的最大区别。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经此操作难取即效或收效不佳,为此我们总结出,除了以上所述进针点的变化外,应用以下4种有效的行针手法,常常可以明显提高疗效。2.1上抬下压法即用右手的食指或食中二指置于入到位的针柄与皮肤之问,右手拇指与食指(或食中二指)挟捏针柄,利用右手手腕的力量,将针柄上翘为上抬,再向下按压为下压,一抬一压为一遍,共6遍。2.2左右摆动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挟于针尾两侧,分别向左、向右摆动,一左一右为一次,共6次。注意摆动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可看到针尖部分向右、向左有摆动现象即可。2.3左右旋转法右手指放置方法同上抬下压法,拇指向前(或后),食或食中二指向后(或前)旋转针柄,角度约180°一 270°,使针身在穴内旋转,向前向后旋转各1下为1次,共6次。2.4环转法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尾,上抬后分别按顺、逆时针方向以较大幅度环转针柄,顺逆时针各环转1圈(约360°)为1次,共6次。临床运用以上四法时,针刺部位和和有酸胀或麻等针感,这均属正常的刺激现象,也是创新的特点所在,其目的在于增加大毫针在皮肤内的刺激强度,增强治疗效果。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2 2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3讨论
传统腕踝针进针点为每区一个,且位置相对较为固定,临床实践中,我们将进针点移至病灶周围,针尖指向病所,针体位于浅筋膜内。这一变动,不仅可保持腕踝针的疗效,而且还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多针刺的机理可能与其刺激点多、刺激面 广、刺激强度大有关。腕踝针进针点所属区域一般呈面状分布,与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以及经筋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脏腑、经络病变往往可反应至皮部,正如《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腕踝针进针点虽为针刺入皮下的点,而其作用的部位为所属皮部、经脉和经筋,进针点实为一区域。将区域内中点定为进针点,于该点两侧再取一个或两个进针点进行皮下浅刺,或在区域内横向浅刺,其作用必然影响相应皮部、经脉、经筋以及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故多点刺激相应区域病变时,扩大了针刺的刺激面和刺激强度,较一点刺激疗效更好。
在腕踝针留针过程中加用一定的行针手法,其机理可能与加强了经脉所属皮部的刺激强度有关。腕踝针进针部位为皮下,患者虽无酸麻胀痛感,医者也无指下沉紧感,原因是浅部真皮层对针刺的刺激传而未感,人体感觉不到的微弱兴奋在传导,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后,由于刺激量和传导量的积累,再经过中枢神经体液的良性调节,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进针点进行完善、创新,并采用一定的行针手法后,刺激面更广,起效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其治疗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20:51 , Processed in 0.59260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