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腕踝针在治疗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用药加外用炉廿石洗剂涂擦10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腕踝针按疼痛分区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 5%,对照组为54. 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l)。结论腕踝针治疗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能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后遗神经痛的产生,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关键词】腕踝针;肿瘤;疱疹,带状;神经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肿瘤患者的皮肤常可发生细菌、病毒或霉菌性感染,特别是晚期患者或者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更易发生。笔者采用腕踝针配合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患者24例,并与药物治疗24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48例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患者均为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9岁,平均(57士7)岁;淋巴瘤5例,鼻咽癌5例,肺癌4例,宫颈癌3例,肝癌3例,乳腺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1例,大肠癌1例;疱疹分布在头面部8例,颈肩部4例,胸胁部9例,腰背部3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7岁,平均(57士8)岁;淋巴瘤6例,鼻咽癌4例,肺癌4例,宫颈癌3例,肝癌2例,乳腺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1例,前列腺癌1例,膀肤癌1例;疱疹分布在头面部7例,颈肩部5例,胸胁部8例,腰背部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及疱疹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参照《希氏内科学》和《皮肤性病学》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制定。2治疗方法2. 1对照组 生理盐水250 mL+利巴韦林2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外用炉甘石洗剂涂擦,每日3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 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腕踝针治疗。依患者神经疼痛部位分区,分别选取与疼痛相应的同一区的进针点,疱疹发于头面部,取上1、上2;疱疹发于颈肩部,取上2、上3、上5、上6;疱疹发于胸胁部,取上2、上3、上4、上5;疱疹发于腰部,取下2、下3、下4、下5。常规消毒皮肤,采用0. 25 mm X 25 mm毫针,针尖指向疼痛部位,与皮肤成30°角,刺入皮下后平行进针,针体留出皮肤1 mm,以局部无酸、麻、痛、胀感为佳。针刺完毕以一次性无菌输液小敷贴固定2~4 h。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治疗效果3. 1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VAS评分标准是从无痛到剧烈疼痛分为10级,无痛为0分,剧烈疼痛为10分。3. 2疗效标准 显效:疼痛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VAS下降>75%。 有效:疼痛中度缓解,VAS卜降50%~75%。 无效:疼痛未缓解或轻度缓解,VAS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