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1-10 16:53 编辑
偏头痛多起于青春期,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多在情绪波动、疲劳、食物过敏、食用奶酪、巧克力、咖啡 及饮酒和月经来潮等诱因的作用下发病,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头痛多在同一侧,间歇期可完全正常。造成偏头痛的主要因素是由 5- 羟色胺、儿茶酚胺、组胺、缓激肽、神经多肽、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这是偏头痛的前驱症状的原因,而后血管舒张,引起偏头痛。 尽管偏头痛发病机理有血管源性学说、神经源性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假说、基因调控学说,但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清。偏头痛的防治方面,针刺镇痛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小,在偏头痛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我们用针灸治疗偏头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激痛点针刺疗法 激痛点(MTrP)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之紧绷肌带内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肌肉慢性超负荷运用、肌肉受到直接损伤、背带、石膏固定、天气变化、受凉等,都是激痛点产生和滞留的原因。消除激痛点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症状,治愈疾病。 激痛点大部分来自于下颌、颈枕部、上背部。通平滑式触诊,钳捏式触诊及深部触诊方法,系统地检查可以准确地定位激痛点。检查时,先轻轻地触诊肌肉中的硬结,然后仔细寻找硬结中剧烈的点状压痛,该压痛点即激痛点。针刺时,在固定激痛点的基础上,使用较粗的针具(0.3mm×25mm 针灸针),顺着肌纤维方向进行快速提插 3 ~ 5 次,继而出针。然后,让患者对被针刺的每块肌肉做 3 ~ 5 次最大范围的主动运动。首次牵拉时,其活动范围末端通常有一定的僵硬感,但再次运动后僵硬感变会逐渐减轻。针刺后的牵拉有助于使受累的肌纤维中的肌小节长度再度地均匀等长,以缓解其异常的张力,并解除其硬结。治疗日 1 次,5 天为一疗程。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创始人张心曙教授主要将其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疾病和精神神经疾病,具有起效快、无痛、安全、操作方便的特点。其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 6 个纵区,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定 6 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选点进行治疗。初步认为腕踝针的治疗机制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稍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 取穴以疼痛部位为依据,患侧取穴,双侧均疼痛则双侧均取。前额部疼痛取上 1,颞部疼痛取上 2,耳廓前缘疼痛取上 3,头项、耳部疼痛取上 4,头、项的后外侧部取上 5,后头部、枕颈部取上 6。 明确病变部位后,确定进针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持0.25mm×40mm针灸针,针体与皮肤呈30o角进针,针尖透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将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循纵线方向沿皮下向心进针,针刺进皮下一般为 35mm,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的浅层,留针 40min。日 1 次,5 天为一疗程。 董氏奇穴疗法 董氏奇穴乃台湾董景昌研究的针灸体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针法、独到的诊法、完善的理论和极强的临床实效性。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不在局部针刺,而采用对应取穴。针刺以灵骨、大白、肾关为主穴,前头痛取火菊,偏头痛取侧三里、侧下三里,后头痛取正宗、正筋。操作方法为取 0.16mm×40mm 针灸针,贴骨进针,针刺深度35mm左右,留针 40min,日 1 次,5 天为一疗程。 灵骨、大白同取为董氏奇穴倒马针法的应用。灵骨穴具有极强的补气温阳作用,有活脑部气血之功;大白为灵骨的倒马针,以增强疗效;肾关穴补肾,善治头痛;火菊穴位置与脾经之公孙穴位置相符,为治前头痛、眉棱骨痛之常用穴;侧三里、侧下三里、正宗、正筋为循经取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