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2|回复: 1

在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9-12 2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 分析和评价在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诊断为CSA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结果 本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疗法能改善椎动脉供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椎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推病;腕踝针理论;经皮点刺;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小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与体位改变相关的眩晕等。本院在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疗效满意,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就诊并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1.05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8.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TC D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2)旋颈试验阳性;(3)线片显示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椎间关节失稳;(4)一般有较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5)排除椎动脉第一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6)排除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7)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8)可协助诊断者。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眩晕头痛,颈椎疼痛不适,颈部活动受限,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眩晕发作大多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可伴有眼花、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状,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有猝倒病史。1.3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年龄30~60岁。1.4排除标准 (1)年龄60岁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不能协助诊断者;(4 )合并其他型颈椎病者或有明确手术适应证者;(5 )不能临床观察及后期随访者。1.5治疗方法1.5.1治疗组 治疗组给予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的经皮点刺治疗。用0.25x25 mm毫针,按照腕踝针的理论,选择躯干上5区、腕5区及踝5区予以经皮点刺,躯干上5区(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自向下的区域的背部)采用两针并排点刺,并列两针间隔1 cm,上下点刺点间隔1 cm,从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向下一直点刺延伸至横隔平面,腕5区(腕背中央,桡骨和尺骨两边缘之中间点)及踝5区(踝之外侧而中央,靠膝骨后缘,在骨缘和腓骨长肌腱之间的浅沟处)采用直接点刺,点刺程度以皮肤微见红为度,再用酒精消毒即可。每3日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1.5.2对照组 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每日1粒,晚间睡前服用,连用2周。1.6观察指标 (1)症状及体征;(2)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血流观察,受检查者分别测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信号,治疗前后各作一次。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8.0统计学软件,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2 2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3讨论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传统的腕踝针疗法与刺络疗法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但各有缺点。腕踝针有很好的即时疗效,但不持久,患者易复发,且需要长时间留针;刺络疗法范较小,不能覆盖整个病变范围。笔者结合两种治疗方法,改为循腕踝针的治疗范围(也是病变范围)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既有腕踝针的循经治疗作用,又有刺络放血疗法的解瘀作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多数临床症状的发生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Spurling试验、Eaton试验等体征也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指标也显示,本疗法对于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改善有良性作用。
    腕踝针作为近现代针灸治疗的一种特殊方法,创立已有30余年,在临床上取的了满意的疗效,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将该方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将它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报道甚少。腕踝针将身体两侧各分为6个纵区,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点。本研究采用躯干上5区、腕5区及踝5区。躯干上5区:横膈以上,身体后面两旁,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自向下的区域的背部。腕5区:位于腕背中央,桡骨和尺骨两边缘之中间点。踝5区:位于踝之外侧面中央,靠膝骨后缘,在骨缘和膝骨长肌腱之间的浅沟处。
    腕踝针的进针点与传统针灸的区别在于,腕踝针强调“不变中可变”,突出“区”的概念,而忽略“点”的概念,因此,腕踝针的治疗重在找对“区”,在该“区”内,寻找压痛点或传统穴位点即为合适的进针点。按照腕踝针的理论,无论是躯干还是腕踝,5区都位于阳面,治疗同样的疾病,主治头昏、头痛、眩晕、晕厥、项背痛、肩部酸痛等病症。因此,5区是治疗颈椎病的合适“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 )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所致的大脑、小脑、脑干等灌流区的功能障碍,中老年人多发,今年发现过早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及颈椎病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如缺血重者可突然发生短暂昏迷、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或乏力,此为椎基底动脉型TIA ,常称“脑卒中先兆”。各种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缓慢都应得到及时的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为哌嗪类钙拮抗剂,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抑制血管收缩,保护脑组织,保护血管内皮组织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其抗癫痫作用能显著地改善脑循环及冠脉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已得到公认。故选用西比灵作为对照药物。
    综上所述,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的经皮点刺对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作用,并且对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有改善作用,能在临床上达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5:05 , Processed in 0.24270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