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腕踝针是在是在传统皮部理论指导下的对穴位的浅刺针法,体现了传统中医的整体调节思路,旨在调和阴阳,舒经络,充盈气血,以达养心醒脑安神之效。关键词:腕踝针,失眠症,机理探讨腕踝针针刺点少、选穴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所需费用低廉、无副作用等,在临床中显示出巨大优势。有报道显示,腕踝针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虽然临床上运用逐渐增多,但对于腕踝针治疗失眠症的机理进行探讨者较少。现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以求证于同道。1腕踝针的整体调节作用中医治疗是治病求其本,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机理和作用是通过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目的。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机能,以达协调阴阳之效。而腕踝针属于针灸类的特色疗法,其总的功效在于调和阴阳,舒经通络,充盈气血,养心安神。2腕踝针分区与皮部理论的联系腕踝针疗法是张心曙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是在腕踝部特定刺激点行皮下针刺的治疗方法。它把人体两侧分为6个纵区,在腕踝部各定有6个相应的针刺点,按区选点,施行皮下针刺而不需得气,与其他疗法相比,操作方便,安全性强,长期临床试验证明其在治疗软组织疼痛、神经内分泌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腕踝针疗法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对腕踝针的机理探讨,主要从针灸学皮部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神经学阐述。从经络学说看,腕踝针的分区与十二皮部的分部基本一致。皮部是皮肤按经络系统的走向,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面”的划分。全身的皮部都属于十二皮部,最早载于《内经》。《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皮部是人体的外藩,当遭受外邪侵袭时,皮部首当其冲;在病理情况下,皮部就成为发病之所和病邪由表及里传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始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内经》认为,睡眠觉醒相交替与卫气有规律地在人体中运行息息相关,“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于头”。营卫失衡,则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侵袭,邪居五脏,卫气抗邪,邪不得出,内扰脏腑,则人体昼夜不分,不寐乃生。由此可见,皮部与经络、内脏有着密切关系,皮部受邪,卫外不固,营卫失和则不寐,腕踝针可看作是在十二皮部,属远道取穴的轻浅刺法,因此可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使得阴阳平衡,营卫和谐,目始暝得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下的纤维组织网络系统位于皮肤下,覆盖整个体表。网络分布走向与胚体发育的方向大体一致,皮下的纤维组织网络系统对外界的变化,如气温、气压变化,发生外周性应激反应,对内部脏器的变化也产生应激过程。毫针行于皮下,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并且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兴奋大脑皮层响应区,抑制失眠患者的皮层兴奋点,从而起到安眠效果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