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8|回复: 0

中医古训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5-1-15 18: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古训:医者仁术,大功无利


一、 立身篇:
  
  1、志趣广达,市朝亦觉幽清;名利萦牵,山水皆归臭浊。
  ——申居郧《西岩赘语》
  2、言而无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无。不信无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4、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朱熹《四节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二、 养生篇: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口上古天真论》
  2、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灵枢•本神》
  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吕氏春秋•尽数》
  4、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两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宋•孙君肪《四友斋丛说》
  5、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清•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
  6、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清•程可轩《医述•医学溯源》
  
  三、 医理篇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3、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本神》
  4、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甚,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
  5、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无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7、治病者,必明天道和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素问•五常政大论》
  8、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0、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志•华佗传产》
  11、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术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12、凡为医道,必先正已,然后正物。正已者,谓明理而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3、陈痤去而肠胃洁,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取其气之偏胜,则其所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14、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金•李东垣《脾胃论》
  15、夫气者,氤氲浩大之无气,斯气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周流一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无常。源出上焦,总统于肺。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诸气证》
  16、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话,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四、方药篇
  1、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神农本草经》
  2、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三国•诸葛亮
  3、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马有车之劫;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4、治病必求于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燥者润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药不执方,合宜而用。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6、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急必有偏胜。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
  7、凡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阴阳之同。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存焉。
  ——金•李东垣《用药法象》
  8、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主,分导次之。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9、窃谓谈饮之生,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论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至于治之,碧先从其邪之所起,而后及于病之所止。
  ——明•戴思恭《推求师意》
  10、病在于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犯之者,是谓诛伐无过。病之热也,当察其源,火苟实也,苦寒、咸寒以折之;若其虚也,甘寒、酸寒以摄之。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11、善补阳者,必于服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
  12、治虚之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明•绮石《理虚元鉴》
  13、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4。、甘温者外,苦寒者泻,色赤者入血,色白者走气,赤圆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圆者入胃,径直青赤者走肝,双仁圆小者补肾。
  ——明末•张志聪《侣善堂类辨》
  15、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16、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17、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清•陈念祖《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古今医论》
  18、药之又与病合,若服一二三剂,病犹照常不除,又不加甚,切不可因人之言药不合症,半路更方。
  ——清•夏禹铸《幼科铁镜•十传》
  19、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衰,相反相畏,立见吉凶。
  ——清•龚廷贤《寿世保元•药性》
  20、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麻黄解》



一、 立身篇:
  
  1、志趣广达,市朝亦觉幽清;名利萦牵,山水皆归臭浊。
  ——申居郧《西岩赘语》
  2、言而无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无。不信无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4、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朱熹《四节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二、 养生篇: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口上古天真论》
  2、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灵枢•本神》
  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吕氏春秋•尽数》
  4、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两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宋•孙君肪《四友斋丛说》
  5、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清•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
  6、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清•程可轩《医述•医学溯源》
  
  三、 医理篇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
  3、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本神》
  4、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甚,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
  5、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无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7、治病者,必明天道和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素问•五常政大论》
  8、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0、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志•华佗传产》
  11、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术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12、凡为医道,必先正已,然后正物。正已者,谓明理而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3、陈痤去而肠胃洁,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取其气之偏胜,则其所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14、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金•李东垣《脾胃论》
  15、夫气者,氤氲浩大之无气,斯气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周流一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无常。源出上焦,总统于肺。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诸气证》
  16、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话,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四、方药篇
  1、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神农本草经》
  2、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三国•诸葛亮
  3、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马有车之劫;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4、治病必求于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燥者润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药不执方,合宜而用。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
  6、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急必有偏胜。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
  7、凡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厚薄阴阳之同。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存焉。
  ——金•李东垣《用药法象》
  8、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主,分导次之。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9、窃谓谈饮之生,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论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至于治之,碧先从其邪之所起,而后及于病之所止。
  ——明•戴思恭《推求师意》
  10、病在于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犯之者,是谓诛伐无过。病之热也,当察其源,火苟实也,苦寒、咸寒以折之;若其虚也,甘寒、酸寒以摄之。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11、善补阳者,必于服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
  12、治虚之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明•绮石《理虚元鉴》
  13、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4。、甘温者外,苦寒者泻,色赤者入血,色白者走气,赤圆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圆者入胃,径直青赤者走肝,双仁圆小者补肾。
  ——明末•张志聪《侣善堂类辨》
  15、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16、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17、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清•陈念祖《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古今医论》
  18、药之又与病合,若服一二三剂,病犹照常不除,又不加甚,切不可因人之言药不合症,半路更方。
  ——清•夏禹铸《幼科铁镜•十传》
  19、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衰,相反相畏,立见吉凶。
  ——清•龚廷贤《寿世保元•药性》
  20、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麻黄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10:37 , Processed in 0.27582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