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1-26 15:29 编辑
颈肩综合征是一种以颈胸关节失稳及周围肌肉、韧带劳损,颈椎退行性改变所造成的颈后、肩、背部以至臂肘的肌筋发生酸软、痹痛、乏力、怕冷等不适感,甚至颈部活动受限等症候群的疾患。是以脊柱劳损为主要发病原因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有效方法不多,复发率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不少患者颇为痛苦。笔者运用平衡针与四维牵引调曲并用为主治疗该病,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病例来自我院康复科、中医科门诊,年龄为 25 ~45 岁者 52 例,45 ~60 岁者 76 例,60 ~70 岁者 24 例; 病程 3 个月以内 17 例,4 ~ 12 个月以内 96例,1 年以上 39 例。两组患者均有肩颈痛、肩胛活动受限、颈胸椎旁压痛、冈上肌压痛、斜方肌压痛。诊断标准: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脑、电视者。颈项肩胛疼痛,僵硬不适,疼痛向前臂放射,颈项活动时疼痛加剧; 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端、第7 颈椎和第 1 胸椎棘突旁、斜方肌下方肩井处、肩胛骨内缘等部位出现压痛; 经 X 线摄片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等改变,或颈椎无明显异常变化。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 25 岁以下或 70 岁以上者; ②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 ③急性颈椎外伤,颈椎先天畸形,颈椎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结核,骨质疏松,急性肩关节损伤; ④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治疗方法:平衡针灸治疗: 取穴: 主穴为颈痛穴、肩痛穴,配穴为肩背穴、头痛穴。定位: 颈痛穴位于手背部,推拳第4 掌骨与第 5 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的上 1/3; 肩背穴位于尾骨旁开 4 ~5 cm 处; 头痛穴位于足背第 1、第 2 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操作: 交叉取穴,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快速进针,提插直刺 2 ~ 3 cm( 1. 5寸) ,3 s 后出针; 颈痛穴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针感为宜; 肩痛穴以触电式针感,向足踝和足趾传导出现麻胀感; 肩背穴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头痛穴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四维牵引调曲法治疗: 使用“以宗四维牵引整脊仪”,俯卧位,过伸悬吊下肢牵引,力支点在胸腰枢纽关节,悬 吊 逐 步 升 高,随 时 观 察 患 者 变 化,每 次30 min。 理筋整脊法治疗: 医者用双手运用拿法、揉法、滚法放松颈部后,按双手拇指触诊触摸出偏歪的棘突或棘突旁的压痛点,按病椎的上下位置,以一手拇指顶住棘突或棘突旁的压痛点行坐位颈椎旋提法,用巧力将病椎复位,最后再放松颈部。 闪罐法治疗: 用火罐在颈肩背腰闪罐各 3 ~4 次。 以上方法每日治疗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3 日。 经治疗,77例患者中,基本治愈52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后期随访发现,好转46例,维持29例,复发2例,总维持率为97.4%。 颈肩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肩痹”、“骨痹”、“肩颈痛”等范畴。其症状表现和中医经络理论中经筋病候相通。在《灵枢·经筋》阐明十二经筋的病候表现有“转筋”、“筋急”、“不可屈伸”,《灵枢·经筋》言: “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寒邪侵袭、跌扑损伤、劳作过度损及督脉、筋脉失养导致脉络空虚、经脉闭塞而发病。机体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为本虚,风寒湿阻塞经脉导致不通则痛为标实,其病因病机乃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取穴以痛为输。如《灵枢·经筋》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缪刺论》指出: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对于该种偏盛状态,《内经》提出“巨刺”、“缪刺”之。《灵枢·终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用针者,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现代相关研究有韦氏认为脊柱劳损的主要病因不是椎间盘,关节紊乱、椎曲改变是出现症状的主要病因即发病因素,久坐引起脊柱动静力学平衡失调,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纠正脊柱力学平衡为主。王氏等认为长期低头工作被认为是引起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最直接的原因,低头伏案导致颈肌痉挛,久之颈肌减弱,动力平衡被破坏影响静力平衡。赵氏等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先天性椎管狭窄基础上的退行性改变、劳损和畸形加速了这一进程,外伤和炎症视其程度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诱发因素。王氏认为一旦心里失衡就会影响干扰到大脑遗传基因程序的正常运行,就会启动各种疾病的发生,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是疾病形成的诱因。 本研究表明,治疗期间两组对于颈肩背痛,颈胸椎旁、岗上肌、斜方肌局部肌肉压痛,VAS 评分等各方面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的作用,且后期维持效果较好。 对于颈肩综合征,手足同名经气相同,邪气可能自患侧颈肩部转移至对侧与其经脉相关联的手足同名经之相应部位。“肩痛穴”、“颈痛穴”即是相应部位。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生物医学最新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科学。平衡针疗法是主要通过针灸“肩痛穴”、“颈痛穴”,对症选用辅助穴“肩背穴”和“头痛穴”,旨在改善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机体的自我恢复。《内经》提出“巨刺”、“缪刺”,均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近 20 年大量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发现巨刺法擅长治疗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当代医家也应用广泛。从取穴原则、针刺方法、适应病症,平衡针与“巨刺法”、“缪刺法”相吻合。平衡针取穴“肩痛穴”、“颈痛穴”的针刺方法,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人体左右、上下、内外之阴阳气血趋于平衡,而达到通经止痛、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实验小组通过平衡针对人皮层痛觉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针刺信号和痛信号可以在人类大脑皮层的相应体感区汇聚,汇聚的结果是平衡针刺信号抑制了痛信号,整个抑制过程发生在针刺后45 ms之内,几乎在针刺的瞬间发生,从而解释了平衡针临床 3 s见效的原因。平衡针可降低血循环中 IL -1β 的表达,减少炎症细胞的聚集,加速组织间的代谢,促进炎性物质转运和降解,减轻炎性反应。可减低应激条件下下丘脑和循环血中β - EP 的含量,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协同整个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建立机体新的平衡状态。这些研究成果为平衡针灸治疗各种痛症快速镇痛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平衡针强调人体的自我平衡恢复功能。 四维牵引调曲法是运用上病下治的理论,采用腰椎后伸牵引,从调整腰椎曲度,再调胸椎曲度,进而调颈曲。孙氏曾观察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 83%,同时合并有胸椎旋转侧凸。胸椎的侧凸实际上源自腰椎的侧弯,颈曲紊乱源自腰曲,长期久坐,腰曲变直、侧弯,导致颈曲紊乱。四维牵引调曲悬吊牵引法重视脊柱运动力学的四维牵引结构,既充分调动腰背的竖脊肌也调动了椎体前缘的腰大肌轴心作用力,有效地纠正椎曲的变异和侧弯。以四维牵引调曲治疗颈曲变小类颈肩综合征,颈曲恢复的临床效果受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的影响,一般中青年的患者大部分能达到完全恢复,而中老年患者只能达到基本恢复或改善。平衡针与四维牵引调曲法并用治疗颈肩综合征是平衡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与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相结合的创新。平衡针灸学的核心理论认为: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是疾病形成的诱因,修衡是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复衡是在中枢神经靶位调控下,达到机体新的平衡。”椎曲论认为正常人体的椎曲是维持脊柱所有组织关系的生理需要,椎曲紊乱可导致系列病变,指出脊柱劳损的病理核心是椎曲紊乱。因此,调整恢复椎曲是主要目标。以平衡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及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为理论指导,临床上采用平衡针与四维牵引调曲并用治疗颈肩综合征以恢复新的平衡为目的。通过平衡针刺激周围神经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依靠中枢调控的方式达到自身平衡的作用,再通过四维牵引调曲恢复脊柱力学平衡。从而可以疏通经络,达到一个新的阴阳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对病变部位的治疗、镇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