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 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临床上因严重的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而备受关注。损伤和过度使用、肥胖、遗传等因素使关节软骨基质的改变、骨内压升高等均可引发该病。随着人体结构的老龄化,KOA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显示,6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 60%~ 70% ,75 岁以上人群达到 85% 左右。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西药、手术、中药、针灸等。电针在 KOA 治疗上操作简便,镇痛效果明显。笔者采用电针循经筋阿是穴治疗 KOA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年龄 45 ~ 72 岁,平均( 48. 2 ± 7. 6) 岁; 病程8 个月 ~ 11 年,平均 ( 5. 0 ± 3. 6)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 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修订的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 ( 1) 近 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 2) X 线片( 站立或负重位) 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 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 3) 关节液( 至少2 次) 清亮、黏稠,白细胞<2 000 个/mL; ( 4) 中老年患者( >40 岁) ; ( 5) 晨僵≤30 min; ( 6)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符合( 1) + ( 2) 条或( 1) + ( 3) + ( 5) + ( 6) 条或( 1) + ( 4) + ( 5) + ( 6) 条,可诊断膝骨性关节炎。经筋辨证参照《中国经筋学》循经筋规律性确定选点。 排除标准: ( 1) 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 2) 伴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或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 3) 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结核病、急性化脓性、传染性病变及慢性皮肤病,动脉压降低。( 4) 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 5)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 6) 排除其他骨关节病,如: 膝关节结核,痛风,膝关节骨肿瘤等。( 7) 其他诸如住地过远、不便随访等情况。如试验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经过洗脱期后符合试验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治疗方法:采用经筋电针疗法治疗。治疗前按照经筋在膝关节的分布规律逐经检查规律性阿是穴,确定阳性反应点,即经筋学说中的“结筋病灶点”。患者先取仰卧位检查膝关节前面、内侧及外侧的循经筋规律性阿是穴,再取俯卧位检查膝关节后面的循经筋规律性阿是穴。 足阳明经筋型: 近端: 髌内下、胫骨内髁、髌下、髌外;远端: 维道次、气冲次、阴廉次、髀关次; 足太阳经筋型: 近端: 委阳次、承山外、承山内、合阳内; 远端: 承扶次、直立次、殷上次、环跳次; 足少阳经筋型: 近端: 阳陵泉次、腓骨小头、成骨次、陵下次; 远端: 腰宜次、健跨次、中空次、髀枢; 足三阴经筋型: 近端: 阴陵上、髎髎次、膝关次、曲泉次; 远端: 箕门次、五枢次、阴廉次、府舍次。每次取穴 4 ~ 8 个。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在其膝关节下垫一软物,使关节屈曲 120°。穴位常规消毒,用毫针( 0. 30 mm ×40 mm 毫针) 进针,针刺方向及深度根据针刺病灶而定,针刺手法及电针机的输出频率、输出量强度、留针时间等同治疗组。 均 2 天治疗 1 次,2 周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2疗程( 28 天) ,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