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1-30 16:46 编辑
周围性面瘫即贝尔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又称口眼㖞斜,以口眼向一侧㖞斜为主症。急性期(病程在1周内,为炎症水肿进展期)若处理不当,易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笔者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年龄8~60(38.13±1.52)岁;病程3~14(9.23±1.07)天。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患病前均有感受风寒史。 治疗方法:1.普通针刺法 主穴(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牵正,夹承浆,健侧的合谷、足三里。配穴:风寒证加风池(双侧),风热证加曲池(患侧),目合困难加睛明或昆仑(患侧),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健侧)等。具体操作:选用粗细为0.30 mm、长短为25~50 mm的华佗无菌针进行常规针刺,治疗5~7天后在阳白、攒竹、颊车、牵正等处加电针,留针20 min,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注意事项: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平透刺约0.5~0.8寸 (寸为同身寸,1寸=10分);四白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伤及眼球;针睛明时嘱患者闭目,术者右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贴眶缘直刺0.5~1寸,注意不得捻转提插,出针时按压针眼1~3 min,防止出血;其它面部穴位直刺0.5~1寸;肢体远端的合谷、足三里等直刺0.5~2寸。在急性期,面部腧穴宜浅刺,手法宜轻,选穴不宜过多,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病程1周至1个月内) 在阳白、牵正等处加灸法。肢体远端穴位宜深刺,手法宜重,肢体远端腧穴于急性期行泻法,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昆仑等穴用平补平泻法。 2.平衡针疗法 先选健侧的肩痛穴(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处),用0.30 mm×75 mm的无菌针快速直刺进针约2寸左右时,行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再取患侧的颈痛穴(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中),用0.30 mm×50 mm的无菌针快速直刺进针约1.5寸时,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泻为主。以上两穴得气后均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临床治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时无口角㖞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仅有少量额纹未恢复。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鼓腮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无效: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治疗,103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2例,显效1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55岁,主诉:右侧面部麻木伴口眼㖞斜3天。患者3天前曾感受风寒后出现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漏气,口角偏向对侧,未进行任何治疗,今来我科治疗。检查:右额纹消失,眼睑闭合无力,眼裂0.3 cm,面部稍浮肿、皮肤感觉迟钝,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对侧,脉弦,舌质淡,苔薄白。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处理:患者仰卧,先取肢体远端的足临泣(健侧)、外关(患侧)、足三里(健侧),肩痛穴(健侧),颈痛穴(患侧);再取患侧面部的夹承浆、颊车、牵正、四白、攒竹、阳白;最后取合谷(健侧)。上述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经治疗1天后患侧面部麻木、口歪等症状减轻,继续原治疗方案;第2天查体见鼓腮不漏气,口不歪,眼裂0.2 cm,加针刺睛明穴(患侧);治疗后第4天查见眼裂0.1 cm,额纹出现;第5天在患侧的阳白、攒竹、颊车、牵正等处加电针,采用疏密波;第7天查体见上述诸症消失,恢复工作。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目前该病确切病因未明,认为可能系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致面神经血水肿和相对受压而发生面神经麻痹。病理改变主要是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眼㖞斜”的范畴,中医认为机体正气不足、劳作过度、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邪趁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噼。正如《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本病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病变日久,筋络失养,可出现筋肉挛缩拘急,发生“倒错”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