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2-7 16:04 编辑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其中阳虚型为较难治疗的一型,现就火针配合中药阳和汤治疗该病情况报道如下。 观察病例均来自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5. 3岁;病程1~65个月,平均病程19. 17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笔者临床经验制定。主症:①以丘疹、脓疱为主,丘疹多顶不出脓头;②以囊肿为主要表现,皮损严重,甚者为穿凿性。次症:①畏寒、肢冷、小腹冷,尤以下肢怕冷多见,女性患者多有痛经;②纳呆、腹胀、便溏;③小便频数,常有夜尿;④可伴随以受寒遇冷则发作加重为特征的各种痛证。舌象:舌淡,或有齿痕,苔白,可见腻苔。必须具备主症①或②及次症2项,结合其他症状及舌象,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痤疮分级按Pillsbury分级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根据炎性皮损和深在皮损之多少分为4级:Ⅰ级(轻度):主要皮损为黑头粉刺,散发或多发,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数10~30个;Ⅱ级(较轻中度):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浅在性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局限在面部;Ⅲ级(较重中度):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小于3个,发生于面部、颈部、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大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大于3个,主要为结节、囊肿或聚合性痤疮。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或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火针治疗 取穴:阿是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临床操作:火针选用贺氏点刺火针,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持酒精灯微向外移,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结节或囊肿。进针出针速度要快,皮损较大者,可连续点刺。囊肿者,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物,沾干,碘伏消毒,暴露针孔。操作要领:①角度:进针时要垂直刺入。②深度:取决于皮损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未接触正常组织为宜。囊肿者,需刺破囊壁,有落空感,避免过深或过浅,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物;结节者,刺入皮损中央,切忌挤压,以防炎症扩散。③次数:每个皮损部位控制在5次内,稀疏均匀。④行针速度:速进疾出, 0. 5 s/次。⑤持针手势:握毛笔式持针。要领为手指实、手心虚、手背圆。⑥针后处理:出针后,医用棉签轻按针孔严禁揉搓,以防出血。火针治疗后注意事项:①不要搔抓点刺处;②点刺处24 h内不要沾水,以局部红晕完全消失为度;③不要污染局部;④如局部微红,则为火针后正常反映。疗程:每周1次,连续8次, 8周后观察结果。 中药治疗以阳和汤为主,有兼证者,随证加减。 经治疗,23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 典型病例:患者,女, 23岁,因“面部反复丘疹、囊肿2年,加重5个月”到我科就诊。自述面部反复出现红色丘疹,后情志因素和连续熬夜而致病情加重。曾到西医院治疗3个月,未见好转。就诊时见面部有密不可数的丘疹、囊肿,有的已经融合成片,皮损处压痛明显,伴见畏寒、小腹冷、纳呆、舌淡、苔薄、脉沉迟。诊断:囊肿性痤疮,病情程度为Ⅳ级;证属阳虚型。治疗:以火针点刺局部皮损,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同时配合阳和汤加减,具体药物为:熟地、山药各30 g,山茱萸10 g,炙麻黄5 g,肉桂、鹿角霜、炮姜各10 g,白芍30 g,白芥子10g,野菊花15 g,桔梗、枳壳各10 g。1周复诊1次,治疗2次后大部分结节变软、囊肿开始消退,守原法治疗,汤药每次略有调整, 8周后全部丘疹、脓疱、囊肿消失。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医古籍对本病多有描述,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对本病的病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近年来,又有了新的观点提出,如周华认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火郁结、湿毒内蕴是引起严重囊肿性痤疮的原因之一;范瑞强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所致。此外尚有瘀血阻滞、痰瘀互结、女子冲任不调等观点,发挥和补充了痤疮的病因病机。 本课题所研究的痤疮证型为阳虚型,此型患者一般较为严重,多表现为囊肿痤疮。既不往外发,也不往下消,反而专往里长,若不及时治疗,即使病愈,也皮损严重,多形成瘢痕。这类痤疮患者下身阳气虚较甚,经常有夜尿,喝了水后立即入厕,痛经,小腹冰凉,下肢冷甚至冷到膝盖以上。中医称为“虚阳上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