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2-27 16:32 编辑
西药治疗失眠症,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可产生耐药性或成瘾性,停药后易复发。针灸治疗失眠症立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失眠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针灸治疗对患者时间要求较为严格,且治疗次数多,患者难以坚持。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失眠症患者,多数有服用艾司唑仑等药史,且效果不佳。平均年龄 49 岁; 病程最短为 3 个月,最长为6 a 余。病程 < 2 a 者 15 例,2 ~ 4 a 者 21 例,> 4 a者 24 例。 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③各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治疗方法:采用穴位埋线、耳穴贴压相结合的方法,穴位埋线每 20 天 1 次,耳穴贴压每 3 天进行 1 次,治疗40 d 后判定疗效。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指导,治疗期间服用催眠药的患者应在10 d 内逐渐减药至停服,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药物。 1.穴位埋线:以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内关、申脉、照海为主。如患者兼见肾虚者加太溪,心虚胆怯者加丘墟,肝胆火旺者加太冲。随症取 6 ~10 个穴位。具体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10 g/L 利多卡因于穴位处作局部麻醉,埋线针选用7 号埋线针,摄取一段已消毒约 1 ~3 cm 长的 4/0 号羊肠线,放置在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埋线针,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创可贴固定 24 h。 2.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以皮质下、心、肾、肝、垂前、耳背心为主。每次取 3 ~4 个穴位,每 3 天更换 1 次。操作方法: 贴压前先以牙签棒的圆头在耳部相应穴位处寻找敏感点,耳廓常规消毒,将胶布剪为 0. 5 cm ×0. 5 cm大小,粘住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贴压后每穴按压 1 ~2 min,致患者整个耳部发红且感发热为度,并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 3 ~5 次,下午、睡前按压更宜。每次贴穴留用 3 d,3 d 后取掉贴压物,另选3 ~ 4 穴进行贴压,以使上一次贴压的耳穴有一休整期。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 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 症状无改变。治愈 43 例,好转 15 例,未愈 2 例,有效率占96. 7% 。 病案举例:患者,女,47 岁,2011 年 7 月 5 日初诊。主诉:失眠 5 a 加重3 个月。现病史: 患者5 a 前因工作压力、家庭变故出现入睡困难,睡则梦多,心中烦闷,纳差,头晕,头痛,常早醒且不易再次入睡,次日即感头昏头痛,倦怠乏力。近 3 个月症状加重,常彻夜不眠,或梦中惊醒,或入眠后凌晨 2 点钟即醒再难以入睡,醒后头昏头胀加重,倦怠乏力。曾服阿普唑仑等西药及多种中药,疗效不佳。现症: 精神萎靡,目光呆滞,懒言,纳差消瘦,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暗,舌尖红,舌苔厚带黄,脉弦。辅助检查: 各项理化检查结果均正常。西医诊断: 顽固性失眠症。中医诊断: 不寐,证属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解郁,平衡阴阳为原则。埋线取穴申脉、照海、三阴交、太冲,耳穴取皮质下、心、肝。嘱按时作息,不睡午觉,夜不能入睡时应起床待有睡意时再入睡,适度锻炼。治疗 20 d 后复诊,患者入睡渐易,但仍易醒,且多在凌晨 4 点后醒来,头昏似睡而非睡。辨证为阴虚阳亢,埋线取太溪、太冲,四神聪,耳穴取肾、肝、耳背心。治疗 40 d后,症状基本消失,容易入睡,精神良好,偶尔有梦,每日基本能入睡 6 h,患者满意,再巩固治疗 10d 而愈,随诊半年未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