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8|回复: 1

耳穴疗法治疗黄褐斑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2-28 15: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褐斑是指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斑,多对称性分布,又称为“蝴蝶斑”。笔者通过刺络拔罐背俞穴为主,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来自门诊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
       治疗方法:
       刺络拔罐法   根据临床辨证,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肾精亏虚、脾虚湿阻3型。依其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取穴 主穴:肺俞、膈俞。配穴:肝郁气滞者加肝俞、胆俞。肾精亏虚者加肾俞、志室;脾虚湿阻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
       治疗方法:所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2~3滴,再在该穴上拔火罐10 min,以上穴位均为双侧取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间隔7日继续下1疗程。
       耳穴贴压法 :取穴   主穴:内分泌、肾上腺、卵巢、面颊。配穴:肝郁气滞者加肝、胆;肾精亏虚者加肾;脾虚湿阻者加脾、胃、三焦。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后,用0.5 cm×0.5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上述穴位,每3天换贴1次,两耳交替。嘱病人每天按压3~5次,每次2~3 min,以耳廓微热、微痛为度。
疗效标准: 治愈:黄褐斑全部消失,与周围肤色无界限,颜面皮肤呈正常肤色;显效:黄褐斑基本消退,斑形部位接近正常肤色;好转:黄褐斑部分消失或斑色变浅,肤色好转;无效:黄褐斑无明显变化。
       经治疗,48例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
       典型病例:李某,女, 31岁,公务员。两年前妊娠后面部出现黄褐斑,两边对称,分布于面颊,黄褐色,边缘清楚,伴心烦,急躁、易怒、失眠,月经不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黄褐斑,证属肝气郁滞型,经用上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黄褐斑消失,面部光泽,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5: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肌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郁气滞、肾精亏虚、脾虚湿阻均可导致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黄褐斑。背俞穴具有调节五脏气机,提高肌体功能的作用,肺主皮毛,其华在面,点刺肺俞可使肺气得以宣发,津液润泽,温养肌肤皮毛而养颜;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它与背俞穴并用可起到气血兼调、阴阳兼顾的作用;刺络疗法可消瘀去滞,通经活络,拔罐有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的作用,二法合用,可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肾气平稳、肝脾调和的目的。“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 口问》),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耳与脏腑不仅在生理功能上息息相关,而且在病理上也密不可分,选用相应的耳穴,并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可疏通和调节相应的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调和脾胃、疏肝理气、补益脾肾的目的,使各脏腑气血调和而病除。故笔者应用刺络拔罐背俞穴为主配合耳穴贴压的综合疗法治疗黄褐斑取得较好疗效,优于单纯耳穴贴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08:51 , Processed in 0.60987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