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3-20 15:45 编辑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目前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其中又以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颈椎病70%以上,而此三型颈椎病正是针灸治疗效果最为突出的。现将近10年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为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如下。 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病主要为颈推的钩椎关节或推间小关节的退变性增生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多发生于35岁以上者,发于一侧者多见,两侧同时发病较少见。早期表现颈部不适,肩部、上肢有酸重感,在睡眠体位不当时出现患侧手部麻胀难忍,改变颈部位置后好转。随着病情的发展,在体质下降时,如感冒发热,或各种炎症引起的发热后,引起颈、肩、臂部的疼痛加重,手的麻胀感亦加重,疾病好转,这些症状亦减轻。颈椎病变部位的炎性水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出现颈、肩、臂部疼痛加重,手的麻木增加,以夜间为甚,日间静坐时痛甚,活动后减轻,手麻呈持续性,严重时打喷嚏、咳嗽时均出现放射样疼痛,有时甚至出现固定体位,改变体位时即出现放射样痛,晚期相应的出现肌力、腱反射改变和皮肤感觉等改变。 X线改变:侧位片可见椎体后缘及前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韧带钙化等;斜位片可见钩突关节增生、推间孔变小等;正位片可见棘突歪斜和钩突关节增生、变尖等。 毫针疗法 四天穴 孟氏等根据刘公望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针刺四天穴方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四天穴方主穴为天牖、天容、天窗、天鼎均为双侧,列缺取患侧。患者俯卧位,取0. 30 mm的1. 5~2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天牖穴:针尖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沿着横突向椎体方向进针1~1. 5寸,得气后施雀啄法约30 s(小幅度高频率提插100次/min),针感酸麻,向头枕部扩散。天容、天窗两穴:针尖向椎体直刺1~1. 5寸,得气后施雀啄法约30 s,针感向肩关节、上臂及手放射。天鼎穴:针尖向椎体直刺1~1. 5寸,得气后施雀啄法约30 s,针感酸麻向肩部及背部扩散。列缺穴:针尖斜向肘部,刺入0. 5寸,得气后大幅度低频率捻转1min(捻转180°, 60次/min)。治疗组96例,与55例颈夹脊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四天穴方对神经根型和椎动脉颈椎病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其疗效优于传统颈椎夹脊穴。 颈夹脊穴 刘氏以颈3~7夹脊穴为主穴;配穴为风池、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天宗、大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治疗20天后,痊愈3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 33%。其中治愈率53. 33%,好转率40%,无效率6. 67%。郭氏主穴取颈夹脊,配合风池、天柱、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阿是穴,均为患侧,并结合颈椎牵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其中治愈43例(55. 1% ),好转35例(44. 9%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黄氏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穴选用:颈夹脊、风池、大椎、阿是穴。随症加减:肩背不适加肩井;疼痛麻木沿阳明经放射者加曲池、合谷穴;疼痛麻木沿少阳经放射者加外关、中诸穴;疼痛麻木沿太阳经放射者加后溪穴;头痛眩晕者加百会穴,疗效满意。 其他部位毫针疗法 徐氏观察针刺配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将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 81%和84. 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孙氏等运用针刺第二掌骨全息穴位治疗26例,左病取右穴,右病取左穴,两侧均病痛者则左右同取,颈穴在第二掌骨头桡侧赤白肉交际处,用强刺激捻转手法,以针下有缠涩感为佳。连续捻转3 min,不留针,结果临床治愈10例,好转14例,无效2例。韦氏针刺手三阳经筋上病灶及颈夹脊穴,配合风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结合壮药外敷治疗12. 8例,总有效率89. 84%。刘氏用扬刺、排刺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方法为扬刺在阿是穴正中刺1针,然后在距阿是穴1. 5 cm的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排刺则沿受压神经通路等距离排刺,均进针1寸左右,两针相距1寸,平补平泻法。结果:治愈24例(80% ),显效4例(16. 7% ),好转1例(3. 3% ),总有效率100%。 电针疗法 姜氏等取颈夹脊、风池、天柱、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得气后接G6802-II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20min,针后加拔罐,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47例,治愈14例,好转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 2%,与单纯体针治疗作对照,差异有显著意义。刘氏等取颈3~7夹脊穴,直刺1寸左右,配合应用G6802-II型电针仪,针毕用野木瓜注射液行风池穴穴位注射(双侧轮流选用)治疗21例,基本痊愈17例,显效4例。 水针疗法 岳氏取颈4~7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椎病,配合肩解、肩贞、臂臑、外关、曲池。每次治疗选颈夹脊穴1~2对,另加配穴2~3个,以5号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缓缓注入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与当归注射液的混合液)0. 5~1. 0 ml。治疗本病72例,痊愈42例,显效25例,有效5例。胡氏等用注射器抽取醋酸曲安缩松混悬液2 ml(20 mg)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针刺双侧百劳穴,得气后每穴注射混合液2ml。共治32例,治愈15例,好转16例。 温灸疗法 詹氏采用温针灸,取颈夹脊及压痛点,针刺得气后留针,随后用艾条切成2 cm长的艾炷,在针尾安放,点火燃烧约20min,颈项怕冷者,燃艾炷2次。共治疗130例患者,治愈90例,好转36例,无效4例。李氏等采用隔姜灸治颈椎病,先把姜片切成0. 2~0. 3 cm,每隔0. 3 cm扎一小孔,然后放入汤药的上清液中浸泡1周后使用。把姜片放在风府、天柱、大椎、陶道及痛点上,点燃艾条,对准姜片,采用无瘢痕隔姜雀啄式灸法,以有疼痛感为度,每次灸30min。58例病人,治愈42例,好转l4例,无效2例。 其他针法 孙氏采用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腹针中天地针(中脘、关元)为主穴;配穴为双侧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位于腹中线脐上1. 5寸,旁开2. 5寸)、患侧上风湿外点(位于腹中线脐上1寸,旁开3寸)。针刺前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选用40~60 mm长38号毫针,采取轻、缓手法进针,避开毛孔、血管,当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避免刺伤内脏。进针后,停留3~5 min,谓之候气; 3~5 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所治52例中,临床治愈34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100%。孟氏自1996年开始,采用蜂疗加体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满意,主穴取颈1~7夹脊穴。配穴为头痛配中诸、合谷;肩背痛配肩井、天宗;肢体麻木配曲池、外关。顽固痛点以蜂针点刺。每次选穴5个,交替取穴,根据麻木疼痛牵涉部位,配穴随证加减.每组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留针20min,出针后,按压寻找痛点,以最明显痛处蜂针点刺,每次1处。治愈率38%,总有效率98%。程氏等用水针刀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3%。尹氏用针刀为主治疗32例,治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彭氏等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其将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两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 1%和69.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疗法 赵氏等以穴位敷贴加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穴为颈部颈夹脊穴或根据X线、CT提示的病变颈椎或压痛点,配大椎、肩井、悬钟、中渚等穴,药物为生川乌、独活、秦芜、川椒各12 g,地龙、白花蛇、红花各10 g,寄生15 g,川芍6 g,细辛3 g,以上药研细末备用,临用时将药粉用38e白酒调成糊状,平铺于1寸见方医用纱布上,并贴于所选穴位上,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约10~15 min,每次敷药约2~4 h取下,每周2~3次, 10~15次为一疗程。疗效确切。王氏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卧式手法牵引或机械牵引、手法整复、局部理疗、颈椎椎旁肌或颈神经注射点注射配合颈肩保健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结果优113例,良45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98. 8%。结论: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确有良好的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病主要由颈6椎体以上的侧方退变增生物,使颈动脉受到刺激、压迫或扭曲、痉挛所致。主要表现为颈部第6椎以上胀痛,颈活动到一定方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又称颈椎眩晕)。在早期出现多梦,睡眠不足,颈部酸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病情发展,彻夜做梦,表情淡漠,颈部胀痛,头时晕时好,记忆明显减退。病情严重时眼眶胀痛,视物不清,耳鸣头痛,头转动时出现眩晕难忍、恶心、呕吐等症状,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颈性卒倒(颈转动时突出增生物压迫椎动脉,大脑出现短暂的缺血而昏倒),但很快即可恢复。 体检时可在风池穴上下找到明显的压痛点,较严重的可触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物或结节状物。X线改变提示同神经根型颈椎病。脑血流图示常有一侧供血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