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5-3-23 15:55 编辑
髌骨软化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报道显示其发病率高达36.2%,临床表现除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弹响、假绞锁、关节肿胀积液外,也表现出髌骨移位、髌骨倾斜、局部肌力下降。近年来,笔者依据髌骨软化症发病的生物力学机制,应用毫火针针刺高应力点治疗此病,现报告如下。所有病例均来自针灸推拿科及骨伤科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43±6)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5.57±0.89)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按照早期髌骨软化症的MRI诊断标准结合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有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弹响、假绞锁现象,MRI检查示早期髌骨软化的信号改变。 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MRI排除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腔大量积液者。 治疗方法:毫火针组 (1)高应力点定位:按症状、触诊、影像学表现三步定位法定位。第一步:髌骨周围疼痛处多为高应力点,若伸膝受限,高应力点多为髌前及髌上缘;过屈受限并诱发后部膝痛,高应力点多为膝后肌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起止点。第二步:医者用右手拇指在患膝周围,按先上后下、由前向后的顺序在膝周围行皮下触压,压痛点及结节条索多为高应力点;向各个方向活动髌骨,髌骨活动范围减小方向的对侧多为高应力点所在部位。第三步:X线片显示膝内翻或明显内侧关节间隙变窄者,胫侧肌肉韧带起止点为高应力点,膝外翻或明显外侧关节间隙变窄者则腓侧肌肉韧带起止点为高应力点,MRI显示退变损伤侧多为高应力点所在部位。 (2)治疗方法:每次选取高应力点5~6个,用龙胆紫标记,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直径0.30mm、长15mm针灸针,医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针,于灯火的外焰将针尖部烧至通红,快速准确点刺高应力点即可出针,深度3~8mm,针刺后消毒,勿沾水,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避免负重,尽量休息。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双休日不休息,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应力失衡是髌骨软化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髌骨软骨是覆盖在髌骨后面的透明软骨,目前多数国外学者认为髌骨软化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结构异常,髌股外侧小关节压力过度集中和磨损,而内侧则缺乏应力刺激,从而导致髌股关节面软骨变化。目前国内较多学者也认为对髌骨软化症的发病机制与髌股关节面应力失衡有关,髌股关节面压力过大,内外侧压力分布不均衡,超过髌骨正常承受的压力范围,都可导致髌骨软骨变性而发病。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发现髌骨软骨病灶下方的骨内压变化是髌骨软化症疼痛的原因之一,髌骨软化症常表现髌骨高位、低位,髌骨倾斜。所以减轻髌股关节应力、调节髌骨周围应力平衡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重要手段。 髌骨软化症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该症应属于中医的“痹症”“筋伤”“劳损”范畴。膝为筋之府,承载着人体绝大部分重量,又为人体运动的重要关节,久立、行、坐必然易损伤髌股关节的“骨”“筋”“肉”等,造成髌股关节的错位与退变,所以本症多因肝肾亏虚、筋骨萎软而发病。其次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膝部筋骨失养也与本症有关。从临床特点来分析,本症患者多膝软乏力、局部畏寒,因此笔者认为本症属中医“筋病”范畴,发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肾阳虚,肝筋失养。 毫火针针刺高应力点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分析 常规针刺对髌骨软化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取穴及针刺方法没有针对调节髌骨周围应力平衡而设。从本研究结果看,尽管常规针刺也能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改善Lysholm功能评分,一定程度上改善PTA、LPA角度,但与毫火针组相比较,毫火针组在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改善Lysholm功能评分,改善PTA、LPA角度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火针临床运用较广,但因为针具较粗,治疗时疼痛较剧,患者常因畏惧不易接受。与粗火针比较,毫火针相对安全,临床上可作为传统火针的替代针具,常用来治疗蛇串疮、寒痹、筋病、顽痛等疾病。笔者采用毫火针针刺高应力点治疗髌骨软化症,结果表明,此法不仅能较好地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改善Lysholm功能评分,也能纠正髌骨移位、改善髌股关节紊乱,纠正PTA、LPA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