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3-25 15:47 编辑
刺络放血疗法古称“刺血络”,亦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刺络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指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用三棱针或粗而尖的针具,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施以针刺,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刺络放血疗法历史源流 刺络放血疗法起源:刺络放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生产力落后,人们采用砭石刺破皮肤放出血来治疗疾病。《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以砭刺疾的“砭术”便成为刺络疗法的最早起源。关于刺络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脉法》,叙述了以砭石治疗痈肿的两种方法。 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发展:①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九针之一的锋针即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的三棱针。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系统地记载了刺络的理论,对针刺放血疗法的名称、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禁忌证和治病机制等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从而使刺络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②晋唐时期:晋唐时期刺络疗法被广泛应用。晋 葛洪在《肘后方》中载以“针角”之法治病,提到“疗急喉咽舌痛者,随病所左右,以刀截手大指后爪中,令出血即愈”。现代临床上常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咽喉炎,疗效显著。唐 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刺血拔罐疗法。唐代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专案记载,使这一古老疗法有案可查。③金元时期:随着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络疗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却颇有心得。他倡导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并将刺络法作为汗法的一种方法。在《儒门事亲》中记载针灸医案约30则,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李东垣对刺血疗法亦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验,不仅将此疗法用于实证、热证,而且还应用于某些虚证,扩大了刺络疗法的治疗范围。④明清时期:明代著名针灸大师杨继洲著《针灸大成》,集针灸经验之大成,其中针刺放血法内容亦十分丰富,并专门论述了刺络泄血的急救作用,称其法“乃起死回生妙诀”。明末清初,瘟疫流行,许多医家将刺络疗法用于瘟疫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叶天士、赵学敏等也都擅长刺血疗法。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堪称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⑤近代:刺络放血疗法得到了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刺络疗法的作用机理研究亦不断深入。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原则 刺络放血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刺络放血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经络具有由里及表、通达内外、联络肢节的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表里的桥梁,具有灌渗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而气血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气血并行于脉内,充润营养全身。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并通过经络发挥其生理功能。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当人体内脏和经脉功能失调时,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络脉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充血、扩张,甚至变形等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其经,以成其疾。”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亦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所以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一系列病变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络放血疗法的治疗作用:刺络放血主要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祛疾。其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急慢性病,也可以治疗危急症,对许多疑难病、沉疴痼疾、奇病怪症常有神奇疗效。 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研究:近年来对刺络放血疗法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颇多,其对机体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对血液系统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刺络疗法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代谢加快,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有利于排除血中的有害物质,并使机体的有益物质及时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促使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稳态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改善微循环还可以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进炎症的恢复。②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一方面因针具对血管壁的刺激,导致在低级中枢水平对疼痛信息产生抑制;另一方面局部放血后排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③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功能,增强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