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1|回复: 1

腹针疗法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发表于 2015-3-26 17: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3-26 17:17 编辑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 5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息元各部位,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回应到“灵龟图”躯干四肢、头胸腹与人体的整体分布规律是相同的。第三定律则指出: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来的全息元,与整体的其他部位衍生出的全息元相比,总是与其所衍生出来的部位在总体的生物学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作为一个次级全息元,腹针体系位于躯干,故这个全息元中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大于人的整体上躯干与四肢的比例。也正由于其位于腹部,故该全息元的腹部较胸部比例偏大。所以腹针的形象不似一个胎儿,而是“龟形”,更准确地讲是一个大躯干的巨腹人形。
       配穴
       做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方法,腹针与传统的针灸体系具有明显的学术上的传承。腹部是传统针灸穴位的密集区。腹针的基本穴位又位于传统经穴之上。所以腹针的配穴方式即不是所谓的全息式的拟人取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经穴的取穴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全息对应取穴这是根据腹针是大躯干巨腹人形的特点,根据疾病位置寻找治疗穴位的方法。如头部疾患取中脘、阴都。上肢疾病取滑肉门,上风湿点。下肢疾病取外陵、下风湿点。
       仿体针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传统体针的取穴法移到腹针灵龟图上的一种取穴方法。如传统体针治疗头痛可用风池、百劳、曲池,使用腹针时就可选取中脘、商曲、滑肉门。这种取穴法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灵活使用配对的方法。如:交叉对应法,治疗左侧肩痛,除了使用滑肉门外,还可选取右侧商曲。上下对应,治疗腰背痛,可配用中脘穴。
       辨证取穴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腹针的有效应用也体现着这种特点。腹针中对辨证论治的体现,表现于固定穴位组的应用。如:“天地针”以中脘、关元为一组穴位,二穴分处离坎位,中脘为健脾要穴,关元有补肾之专能,二穴合用以后天生先天,有补髓通督之功。所以“天地针”在椎体病及脑病为必用,也常用于各种骨病。“腹四关”以左右滑肉门、外陵四穴组成。此四穴在日本泽田派灸法中称为“四灵”穴,合用可祛脏腑之邪气,有活血理气之功,可用于各种气滞血淤之症,如风湿久痛之类。
       引经报使这也是将腹针与传统体针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一个腹针配穴组成后,为了加强它的方向感,可在相应病位,配穴一到两针。治疗颈椎病除以中脘、滑肉门、上风湿点、商曲外,也可用传统配穴。上肢桡侧麻痹痛配列缺,中指麻痛可配用外关。
       深度
      讲究取穴深度是腹针的又一个特点。腹针认为,同一穴位的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因此将进针深度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分称为天人地三部。提出轻浅之病针天部,腠理之疾针人部,脏腑之病针地部。
       方云鹏氏早在1986年就提出针灸治病的疗效跟进针深度与组织层次有关。提出浅感觉疾病的治疗取表皮与真皮,深感觉内脏疾病的治疗,取皮下组织与肌肉层。美国董厚吉等也提出进针深度跟疾病所在与针尖所达到的组织层面有关。如治疗网球肘病位在深筋膜,治疗时针尖必须深达骨膜的深度才有疗效。张颖清也认为经络是生物学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因此针灸疗法是否有效往往与针尖所接触组织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但腹针定穴深度显然又有不同特点。如网球肘取上风湿点,则以轻浅为主。腹针疗法是一种远端取穴的方法,腹部的组织层面也与四肢是不同的,这里没有骨膜筋结,深入则达脏腑组织。于是我们必须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有趣的是,腹针是一种无痛仍至微痛的针灸方法,在临床上却要处理大量的痛症,如肩周炎、颈椎病、网球肘、腰椎病等。痛觉的产生依赖于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我们所熟知的是痛觉感受器在人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皮肤上的痛觉感受器为最多,所以对痛症的治疗在腹针应用以浅刺为主,针取天部。所以就有了“痛症取轻浅,脏腑取中深”的进针规律。
       近来关于腹针的研究认为,腹部区域存在本层不同的整体调控体系。分别是浅层的全息灵龟图,中层的传统经络运行系统,深层的内脏八廓调节体系。八廓体系从周易八卦托出也与全息生物学有密切关系。这样又有了一种判断取穴深度的方法:全息对应取穴用针轻浅,仿体针取穴用针浅中,辨证取穴针中深。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7: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案:

廖某某,男, 50岁,因“反复背痛6年,加重半年”为主诉,“脊椎良性肿瘤术后,脊髓空洞症”为诊断,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经常规理疗,及一般止痛对症处理疗效不佳,要求本科腹针治疗。查体:背部正中有约20cm之手术后疤痕,伤口恢复良好。疤痕附近有数个点状小圆皮损,为在外院电疗时所致。局部皮肤有触痛。躯体转侧时疼痛症状明显加重。腹针处方:中脘(地部)、下脘(天部)、水分(天部)、水分上(天部)、水分下(天部)、气海(地部)、关元(地部)、滑肉门(双,人部)、大陵(双,人部)。留针半小时后,按次序出针。第2天患者诉,头天针后,疼痛略有减轻。连续针灸十余日后,背痛明显缓解。

分析一个最简单的腹针处方。如:肩凝症处方为:中脘(深)、商曲(健侧,中取)滑肉门三角(患侧,浅取)。可以看到这里有全息取穴法、仿体针取穴法,辨证取穴法,以及对穴位分层完整应用。所以一个完整的腹穴处方是前述种种腹针知识的汇总整体整合应用。对生物全息律的熟练掌握可以大大深入对腹针的理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这也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的有力例证。所以薄老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腹针大法,以启后来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6 14:09 , Processed in 0.36817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