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理疗 于 2015-4-9 16:57 编辑
中风70% ~80%的患者可以致残,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其中10%的患者为重残,生活上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严重地阻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常规治疗及功能训练的疗效不佳,故我们采取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患者均为我科病房患者。年龄最大75岁,最小43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半个月。其中脑梗死42例,脑出血18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明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 (3)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亢进腱反射亢进,引出或不引出病理反射; (4)入院时ADL评分在40-60分之间;(5)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及肌肉松弛药。 治疗方法:针刺方法:头针采用《头皮针穴名称标准化国际方案》中的顶中线(头顶部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顶颞前斜线(头顶部,头侧部,从前神聪至颞部悬厘引一斜线)。肢体取患侧,常规消毒针刺部位。选取30号1.5寸毫针。上肢取手阳明,手少阳经筋循行所过的位于肩、肘、腕、手的经筋结点,即肩后伸旋外结点(肩峰后下方,肩髃穴后0.5寸,三角肌起点),伸肘结点(尺骨鹰嘴上1寸,向上肢近端斜刺1.5寸,肱三头肌止点),伸腕伸指结点(肱骨外上髁下1寸,向上肢远端斜刺1寸,指伸肌起点,伸2-5指),拇指展结点(腕背横纹上2寸,拇长展肌),指外展结点(骨间背侧肌, 2-4指外展)。下肢取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阳经筋循行所过的位于髋、膝、踝、足的经筋结点,即屈髋结点(髀关穴内0.5寸,缝匠肌起始处),屈膝结点(股骨内上髁上1寸,缝匠肌),足外翻结点(腓骨小头前下方,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起点),屈踝结点(昆仑穴上1寸,腓骨短肌)。并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连接肢体远端,采用疏波,时间30分钟每次,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能看到肌肉跳动为度。 中频药物导入方法:中频采用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产品HY一D 03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药物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木瓜15g伸筋草15g)上药以水煎两次约500ml装瓶放入冰箱备用。治疗时将随机配备的小药垫浸入药液中,加温至40℃,取出药垫以饱和且不滴药液为度,将导电加热电极板置于小药垫上用绑带固定于上述经筋结点处,时间20min每次。 治疗组每15d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 :采用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的标准评定,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上。 经治疗,3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无变化4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86.67%。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筋肉拘急,屈伸不利,病位在筋,症状表现归属于经筋的病候,治疗以“病在筋、调之筋”的经筋刺法为主,而不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十二经筋循行过程中具有结、聚的特点,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聚合、联结。结聚处即为经筋结点,多位于肌腹两端的肌腱处,古人称“筋之本”。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