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肩一手综合征(P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2%~74.I%tn,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肩、手部肌肉萎缩、关节痉挛,运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浮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年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与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年龄50~75岁,脑梗死39例,脑出血21例,发病时间2周~半年。 治疗方法及疗程:采用浮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 ①浮针疗法:使用专用浮针针具,进针点在病痛点附近6-l0cm处,据疼痛的部位选取进针点,针尖朝向就近的病灶,但不达病灶,不跨越关节,进针深度约1.8寸,针体位于浅筋膜内;针毕将针体行左右摇摆如扇形之扫散动作,扫散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软套管留置于浅筋膜中,胶布固定针座;每次取1—2针,留针24小时,隔日一次。②普通针刺:取患肢肩髃、肩髎、肩贞、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腧穴定位、针刺深度、方向、角度依据沈雪勇主编的《经络腧穴学》中推荐的取穴、定位、操作。每日治疗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以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祖国医学“中风”、“痹证”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闭阻。浮针疗法施治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与祖国医学的皮部理论较为贴近。在皮肤上的某点以及与皮肤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上使用浮针刺激后,可振奋皮部之经气,从而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阴阳协调,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另外,浮针疗法在病灶局部取穴、皮下进针和留针时间长符合了中医的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原理和《黄帝内经》刺法的“毛刺”、“浮刺”、“半刺”、“恢刺”、“报刺”原理。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活动,在镇痛方面效果显著,大部分痛证可针到痛止。研究发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处于胆甾相液晶状态,液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在穴位上进针、捻针,结缔组织产生压电效应,由此产生的电子沿着半导体特性的蛋白质、黏多糖构成的通道经过身体,当刺激传送到特定效应器官时,由于反压电效应,电流又被变成所需的化学能或机械能用于恢复分子、细胞水平的生理作用阁,改变病理状态,消除或减轻炎症,达到镇痛的目的。
|